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社区弱势群体作为我国公民的一分子,作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他们提供合理的救助,能够彰显出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也是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表现。为此,笔者结合当前我国社区弱势群体救助现状,在调查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社区弱势群体救助模式,应该符合我国国情和现实需要,并希望能对弱势群体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以及对我国推进弱势群体救助工作有所帮助。本文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等,为后文研究打下基础。本文第二部分,进行了相关概念及理论概述。主要阐述了和谐社会、社区建设、弱势群体、社会救助等相关概念,并探讨了社会安全网理论、底线公平理论、和谐社会建设理论等与本文相关的理论支撑。本文第三部分,阐述了我国社区弱势群体救助的现状,并就目前存在的救助观念急需更新、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制度发展不够平衡、缺乏有效监督机制、制度衔接有待加强、基层能力较为薄弱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本文第四部分,阐述了社区弱势群体的构成、特征、成因。目前,我国社区弱势群体主要包括残疾人、老年人、儿童、长期重大病患者、失业人群、进城农民工等人员,他们具有经济收入低、就业率低、受教育程度低、社会地位低、心理承受力低等基本特征。社区弱势群体是在我国经济转轨与社会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进步、分配机制变革、文化素质与观念差异、社会资源配置不完善等制度下出现的。本文第五部分,阐述了国外及我国香港地区社会救助模式的成功经验,这些经验对我国社区弱势群体救助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作用。本文第六部分,结合相关理论、我国实践、国外及香港地区的经验,笔者提出了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我国社区弱势群体救助模式选择:一是要树立科学的救助理念,包括依法、责任、人本、科学、效益、数字、阳光救助理念等;二是要以国家政府救助为主,加强社会救助的法律保障、制度建设、能力建设、均衡发展、监督管理等;三是要辅以社区帮扶、社会组织救助,建立资源获取及共享机制,打造全方位的社区弱势群体救助模式,推动我国和谐社会建设深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