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土地是陆地生态系统的载体,土地利用/覆被状况反映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近百年来康保县农垦活动不断加剧,引发自然环境剧烈变化和不同地区土地覆被空间分异。对典型区域进行生态地理区域划分,因地制宜利用土地和保护生态环境成为迫切需要。通过对县域尺度的研究,将对生态环境有重要影响的土地利用纳入生态地理区划范围,对于研究区的生态保护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本文对生态地理区划的研究历程进行了回顾,分析河北省坝上高原康保县的生态地理条件和土地利用现状、利用程度。制定相应的生态地理区划原则。选取自然生态指标和土地资源利用程度及效益指标,组成康保县生态地理区划指标体系。利用SPSS系统聚类进行定量的生态地理初步区划,再集成专家意见和康保县地貌状况定性分析,结合土地类型图,采用“自上而下划分”和“自下而上合并”两种途径相结合,得出康保县生态地理区划。主要工作如下:1.生态环境现状调查和数据获取。对当地实地考察调研,认识当地生态环境状况,收集数据资料并建立康保县生态地理数据库,利用EXCEL、SPSS、ARCGIS软件处理数据。2.依据康保县生态地理区划原则建立指标体系,一类是自然生态类指标,包括反映气候条件的年均降水量和年≥10℃积温,反映土壤条件的土壤有机质和反映植被条件的林草覆盖率;另一类是土地资源利用类指标,包括反映土地利用程度的土地垦殖率、反映土地利用效益的粮食单产、种植业在农业中的产值比和牧业在农业中的产值比。3.根据区划原则和方法建立指标体系,集成专家经验,参考康保县土地类型图,将康保县分为三个生态地理区,分别命名为北部低山丘陵牧林农区、东部缓坡丘陵农林牧区和中南部农牧区;参照各区内部主导分异因素划分二级区,分别命名为:北部低山丘陵牧林农重旱小区、西北低山丘陵牧林农小区、东北缓坡丘陵农林牧小区、东南缓坡丘陵农牧林小区、西南波状平原农牧小区和中部波状平原农牧小区。绘出康保县生态地理区划图。4.分析各区基本情况和农业土地利用存在问题,提出各区的生态环境恢复和农业土地合理利用建议。主要包括:第一,防沙治沙,继续推进退耕还草灌植被建设,建立小流域治理监测体系,遏制荒漠化发展;第二,生态优先,以自然恢复为主,加大天然林草的保护,巩固退耕换林草成果;第三,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协调农业发展与保护林草植被建设成果的关系,在进一步退耕还林草的同时着力发展经济效益高的特色种植业和养殖业,努力实现生态经济双赢;第四,依靠科技,主要发展有机旱作农业,建设基本农田,量水而行,适当发展水浇地;第五,建议政府建立以农户为对象的生态补偿长效机制,以利于农业土地持续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