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浮游植物是水体中食物链的基础环节,其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可以敏感反映环境因素变化对水生态系统的影响,也可以用以推测和预知水生态状况的发展趋势,对于促进水库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本论文于2012年1月(枯水期)和7月(丰水期)对广东省境内三座大型供水水库——南水、白盆珠和汤溪水库的浮游植物和水质进行调查,分析三座水库的浮游植物种类变化、群落特征及其与水库环境特点之间内在联系进行了分析,运用多种评价方法综合评价三座水库的水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营养状况。主要结果如下:1.水环境特征。叶绿素a含量(Chl.a)在三个水库的平均含量表现为南水水库<白盆珠水库<汤溪水库,且均与水温、高锰酸钾指数(CODMn)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 <0.05或P <0.01),与透明度(SD)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 <0.05或P <0.01),说明水温、CODMn是影响水库Chl.a的主要因素,而Chl.a的高低又影响着水库SD的高低;此外,在汤溪水库Chl.a还与氨氮(NH4+-N)、总氮(TN)、硝氮(NO3--N)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 <0.05或P <0.01),说明营养盐中N是影响汤溪水库Chl.a含量的主要元素。2.种类组成。三座水库共检测出浮游植物8门92属156种,其中南水水库检测出浮游植物73属128种,白盆珠水库84属125种,汤溪水库68属104种。南水水库以绿藻和硅藻种类数最多,白盆珠和汤溪水库以绿藻和蓝藻种类数最多。3.群落特征。南水、白盆珠和汤溪水库的浮游植物丰度依次增加,表现为丰水期大于枯水期。南水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为硅藻绿藻型,枯水期主要优势种为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丰水期为微小多甲藻(Peridiniumpusillum);白盆珠水库群落组成为蓝藻硅藻绿藻型,枯水期主要优势种为广缘小环藻(Cyclotella bodanica),丰水期为平顶顶接鼓藻(Spondylosium planum)和微小平裂藻(Merismopedia temuissima);汤溪水库群落组成为蓝藻型,枯水期主要优势种为狭细贾丝藻(Jaaginema angustissmum),丰水期为狭细贾丝藻和假鱼腥藻(pseudoanabaena)。浮游植物多样性结果显示白盆珠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在三座水库中最为复杂,汤溪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多样性最为简单。4.功能类群。三座水库共检测到浮游植物功能类群30种,南水、白盆珠和汤溪水库功能类群总生物量依次升高,表现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其中南水水库共有功能类群25种,以适应贫-中营养环境的类群和广谱型类群为主,冗余分析(RDA)分析结果表明NH4+-N是影响其功能类群组成的最重要环境变量;白盆珠水库共有功能类群24种,以适应中营养、富营养环境的类群和广谱型类群为主,RDA分析结果表明NH4+-N及PO43-P是影响其功能类群组成的最重要环境变量;汤溪水库共有功能类群27种,以适应富营养环境的类群和营养广谱型类群为主,RDA分析结果表明NH4+-N及CODMn是影响其功能类群组成的最重要环境变量。5.水库环境评价。利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综合评价法分别评价水环境污染状况,南水水库基本处于清洁-轻污染程度,但TN超过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白盆珠水库处于中-重污染程度,TN和TP均超过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汤溪水库处于重污染程度,TN、TP和丰水期的CODMn均超过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利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和基于优势功能类群的生物指标法分别评价水环境营养状况,两者评价结果基本一致:南水水库营养水平为贫营养水平,白盆珠水库为中营养水平,汤溪水库为富营养水平。通过对三座水库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特征进行分析,结合环境评价结果可知:汤溪水库和白盆珠水库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富营养化状态,其中汤溪水库生物多样性已经出现单一化趋势,应对汤溪水库水环境采取综合整治工作,开展必要的控源、修复措施,白盆珠水库则应加强监管力度、严控污染物排放以防止该水库尤其是丰水期的水质恶化;南水水库水质良好,水库管理应着重于对水库水源地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