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战结束后,随着《中美商约》的签订,好莱坞电影再次垄断了上海市场。但由于时局的突变和意识形态的差异,好莱坞电影伴着中国政权的更迭,很快又结束了这种短暂的辉煌。从1945年8月至1950年11月,这五年是好莱坞电影在上海风云突变的关键时期,它大起大落的戏剧性的变化,不仅受当时经济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了各种政治话语掣肘。鉴于此,本论文抛开了传统的线性述史方式,而是通过对战后好莱坞电影在上海的宏观考察和微观分析,以块状模式建构基本的论述框架。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主要探讨战后好莱坞电影在上海的审查和发行方面的问题,详细分析它在上海市场中的准入环节;第二章则从好莱坞电影在上海的市场放映出发,分析了战后好莱坞电影的跨地景观,并以《中华万岁》和《天国之路》为例,诠释这种“流动”的影像所隐含的政治娱乐属性;第三章主要围绕好莱坞电影在上海的接受这一主题展开,不仅分析了上海观众的观影心理和影迷文化,同时也探讨了战后中国社会对好莱坞的批评模式;第四章以好莱坞电影在上海的市场宣传与市场竞争为核心,并通过“义映”这一个案分析,说明好莱坞电影在竞争中的妥协策略。论文第五章论述战后中美电影的交互态势,探讨了这一时期中国电影对好莱坞的回应,并详述了好莱坞摄影师黄宗霑来华拍摄《骆驼祥子》的始末。本论文把战后的上海电影市场,视为一个开放的话语体系,不再以中国电影为关照核心,而是把好莱坞电影推到了前景舞台。通过对好莱坞电影的考察,来比较和反观中国的本土电影。战后好莱坞电影在上海的市场研究,以历时性为经、共时性为维,从发行、放映、接受、竞争和交互等方面,综合考察它在上海市场的具体样态。通过比较的方法重写电影史,既是当下中国电影史书写中的一个重要维度,也是探究中美电影交流的一个重要切口。建构早期中国电影史,有必要把好莱坞的影响纳入其中。在一种比较电影史观的引领下,探析战后中美电影跨文化交流方面的具体问题,对考察当下的中美电影关系,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