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痔疮是一种常见多发病,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临床表现常见肛周肿痛、瘙痒、疼痛等,手术治疗已成为目前治疗痔疮较为理想的手段,全国大多数地区采用在麻醉下行混合痔外剥内扎术或内痔结扎术,但麻醉消失后,自然疼痛剧烈,我院相关研究提示术后6-10小时疼痛最甚。而痔疮术后疼痛更是困扰肛肠科医生及其患者的一大难题,术后疼痛不但可以引起排便困难、尿储留等并发症,还可以产生一系列的病理生理改变,同时即影响了手术质量,又影响了生活质量。如何解决术后疼痛的问题一直是临床医护人员研究的课题,目前还没有特效药用于痔疮术后镇痛,针对痔疮术后减轻疼痛的方法与药物较多,各执己见,而且针对痔术后早期疼痛的治疗,目前还未见具体时间段内的研究,及其有效、副作用小的治疗方案,因此,有效的治疗方法,不仅对于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而且对指导临床诊疗有着重要的意义。目的:在文献调研和临床观察的基础上,采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在痔术后早期,观察耳穴压豆、电针白环俞止痛的疗效,探讨痔术后早期阶段性治疗方法,从而提高对痔疮术后疼痛的治疗疗效,减轻患者痛苦,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指导临床诊疗。方法:临床研究按照前瞻、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120例按治疗组1(耳穴压豆组):治疗组2(电针白环俞组):治疗组3(氨酚曲马多组)(1:1:1)的比例随机分成三组各40例。观察三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治疗起效时间、疼痛持续时间、治疗前后疼痛缓解程度的差异。全部数据结果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三组在年龄、性别、疼痛出现时间等各方面分布较均衡,经检验,三组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三组在治疗前后疼痛缓解程度上,治疗组2(电针白环俞组)与治疗组3(氨酚曲马多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2(电针白环俞组)、治疗组3(氨酚曲马多组)与治疗组1(耳穴压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起效时间、疼痛持续时间上,三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本临床观察研究,可以得出以下初步结论:1.耳穴压豆、电针针刺白环俞等中医疗法与氨酚曲马多片口服相比,对痔术早期疼痛疗效确切,实用性强,值得临床推广应用。2.耳穴压豆组适合于轻、中度疼痛的治疗,电针白环俞组更适合于术后中、重度疼痛。3.中医传统疗法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安全无特殊不良反应,经济环保,可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促进医患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