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是现代工业文明的标志,是生产的基本投入品和人民生活的必需品,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我国正经历着一个以电能替代非电能源和不断扩大用电范围的过程,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力需求和电力供应的增长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要快,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电力工业总是在短缺与过剩不断轮回的“怪圈”中徘徊,从长期看来,电力发展对于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瓶颈作用,因此电力供应与需求同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政策意义。本文以中国电力供应、电力需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为背景,从理论方法、实证分析和预测三个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分别利用电力弹性系数法、产业结构预测法以及动态经济计量学的成果.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对中国电力需求进行了预测(2002-2008),并且利用误差修正模型的葛兰杰因果关系来检验经济增长同电力供应、电力消费之间因果关系的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由于电力弹性系数法本身的局限性,即弹性系数本身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而不断变化的因素,因而会忽视产业结构变化和能源效率的提高对电力经济关系的影响,采用这种方法预测电力需求的效果不是很理想;产业结构的一元回归预测法,是建立在没有检验时间序列特性的情况下,假设研究所采用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即直接使用时间序列的水平值进行检验,因此,这类研究方法采用了不合适的计量经济方法,使得数据的计量经济学研究一直存在着虚假回归的问题-产生“伪”结果。2.中国经济增长与电力供应、电力消费之间均具有协整关系,中国电力与经济的Granger因果关系是从装机容量和用电量到GDP的单向因果关系,即装机容量和用电量的增长都将推动GDP的增长,装机容量和用电量的短缺都将严重制约GDP的增长。而不存在经济增长到装机容量、用电量的Granger因果关系,为中国1998-2004年期间经济增长与能源总消费之间存在此消彼长的经济现象提供了合理的解释。3.考虑到经济变量具有非平稳性,采用计量经济学的成果之一的协整理论及误差修正模型对电力需求及其影响因素的关系进行了量化分析、比较各个因素对电力需求的贡献率,其方法可以分辨出电力需求模型中的变量间的长期均衡关系,短期波动及长期均衡对短期波动的影响,从而可以得出电力需求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而采用模型对中国未来几年的需电量进行了短期的预测。4.近期内,重工业的发展是影响电力需求的主要因素,长期来看,产业结构的调整给电力需求带来了巨大的冲击。由于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人口仍然是中国电力需求的重要影响因素。电价如预期一样,对电力需求产生了价格效应,短期内对电力需求影响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