氮配体廉价金属配合物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ww03108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含量逐年升高,其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了气候环境的改变。将二氧化碳(CO2)还原是一种有效的缓解环境问题的方法,一方面将其还原可以储存为具有附加值的可再生的电能,另一方面减小大气中CO2含量,缓解环境压力。各种铁、钴、镍-氮配体配位化合物可以通过CO2电化学还原得到其活性物种,进而有效的选择性还原CO2为CO或HCOOH,并使这些催化还原过程能在较低的过电势下进行,这些均是催化的终极目标。各种有效的联合实验和对循环伏安法(CV)的分析,使得催化机理得到充分诠释,催化进程思路清晰,催化剂分子的改进有条不紊。有效的CO2催化不仅能在极性有机相进行,也能在水相进行,这不仅有助于对电化学或光电化学池的设计,而且对于未来设备的应用极为关键。  在本论文中,基于廉价金属配位化合物的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研究,主要设计了以下体系:  1.设计合成了不对称亚胺联吡啶配体的钴配位化合物,其能够有效的还原二氧化碳为甲酸,其效率能达到80%。同时也设计合成了对称亚胺-吡啶-钴化合物作为对比,随着其共轭体系减小,其电催化活性降低。电化学CV、EPR和红外IR揭示了催化活性中间体的细节。DFT计算证实了π-π大共轭基团能够稳定关键的中间体。  2.在不对称不饱和体系的基础上,设计合成了不对称饱和胺-吡啶-镍化合物。通过外加质子源三氟乙醇,研究了其质子源效应。三氟乙醇的加入使其催化活性加强,催化寿命延长。三氟乙醇质子源的引入使其电解产物发生明显变化,能够更有效地还原二氧化碳为一氧化碳。我们用动力学的方法研究了氮氢引入对催化体系的影响。  3.在以上两个体系的基础上,我们尝试设计引入双核分子电催化剂,对其电化学活性进行探索,并尝试探索双金属活性中心的协同电催化作用。
其他文献
该论文由两章组成,第一章论述了对中国红豆杉[Taxus chinensis(Pilger.)Rehd.]枝叶中二萜成分的研究.第二章对中国红豆杉中的紫杉烷二萜成分进行了综述.从中国红豆杉枝叶的乙
写实油画在中国油画史上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各个时期承担着历史所赋予的不同使命,如今艺术多元发展,写实油画应该博取众长,不仅时代发展的潮流,而且应该融入更多中国
结合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了中药有效成分咖啡酸、绿原酸、阿魏酸、没食子酸和莽草酸这些小分子有机酸与血清白蛋白(包括BSA和HSA)的相互作用.通过不同浓度的药物对血清白
抗生素是指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正常代谢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具有抗病原体活性的物质,是目前临床上治疗感染性疾病最常用的药物。然而随着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大量耐药菌甚至
该文首先采用沉淀氧化法和共沉淀法合成了粒径分别为20~30nm和平均粒径10nm,粒径分布均匀的FeO纳米微球.合成了以纳米FeO磁流体为核,导电高分子(聚苯胺、交联聚苯胺、聚吡咯)
交替沉积技术是一种新兴的重要的制备纳米超薄膜的方法,由于具有快速、简单、适用范围广等诸多无可比拟的优点,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该论文围绕交替沉积多层膜开展了以下几个
前记本文或许要成为当代中国美术史上一篇涉及二十世纪最让人关注作品之一《流民图》,而在发表上又一波三折极具戏剧性的文章。在《中国书画报》以连续五个月十数篇文章对抗
改革开发以来,油画艺术在我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油画艺术作为一种外来艺术,在传播过程中,必然会引起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加上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争论,使得当代中国油画发展受
基于具有生物活性有机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设计构筑新型功能大分子,并借助其自组装形成多层次、多尺度的复杂有序凝聚态结构的纳米聚集体,进而探索其作为生物医用材料的应用,是大分
一《多宝塔碑》的拓本《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文》,楷书,34行,每行66字。岑勋撰文,徐浩题额,颜真卿书,史华刊石,唐天宝十一年(752年)四月二十二日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