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近年来,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患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全世界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本课题通过对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CK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研究CKD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中医证型与临床指标之间的相关性,为CKD中医证型及病机的现代化研究做补充,并对李建民教授辨治CKD的经验进行总结。研究方法:收集2017.1-2019.12在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肾内科住院的CKD患者,并填写统一的临床观察表(包括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中医证型等),将表中信息录入“肾科患者优势病种管理平台”,形成数据库,根据纳入排除标椎筛选出符合要求的CKD患者,从而将其数据导出。通过对CKD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以探索我科CKD患者的辨证分型与临床指标之间的关系。本研究借助SPSS 22.0综合统计功能以找出不同证型下的差异性指标,将差异性指标、中医证型分别定义为自变量和因变量,构建多元logistics回归方程,以分析影响中医证型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将影响CKD各中医证型的危险因素代入ROC曲线,找出对辨证分型具有一定诊断价值的临床指标并确定其诊断界值。最后结合导师临床对CKD中医病机认识及加减用药特点,对其经验进行小结。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221例符合标准的CKD患者。患者主要分布在45-60岁和60-75岁年龄层,总体男女性别比为1.83:1,经检验不同年龄层的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CKD患者既往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比例较高,分别占85.5%、80.5%。经统计,221例CKD患者的中医证型分为4种,分别是气阴双虚,毒瘀互结证(103例)、脾肾气虚,毒瘀互结证(74例)、脾肾阳虚,毒瘀互结证(20例)、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24例)。CKD1-5期患者分别有43例、42例、56例、31例、49例。中医证型在CKD各分期下的分布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证型间比较,发现11个组间存在差异性的临床指标,分别是年龄、既往有无糖尿病、SCr、BUN、HUA、β2-MG、TP、ALB、UTP、Hb、D-D。通过运用多元 Logistics回归方程分析中医证型与差异性指标的相关性,发现UA明显升高(UA>460umol/L)、轻度贫血(90≤Hb<110g/L)是CKD患者中医辨证为气阴双虚,毒瘀互结证的危险因素;血β 2-MG升高(β 2-MG>3.11mg/L)是CKD患者辨证为脾肾气虚,毒瘀互结证的危险因素;年龄增长、UTP是CKD患者中医辨证为脾肾阳虚,毒瘀互结证的危险因素,亦是辨证为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的危险因素。通过进一步绘制ROC曲线,结果显示:UA、Hb在诊断气阴双虚,毒瘀互结证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607(95%CI:0.533,0.779)、0.298(95%CI:0.230,0.367);β 2-MG在诊断脾肾气虚,毒瘀互结证的曲线下面积(AUC)是0.645(95%CI:0.569,0.721);年龄、UTP在诊断脾肾阳虚,毒瘀互结这一证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 0.538(95%CI:0.398,0.679)、0.734(95%CI:0.631,0.838);年龄、UTP在诊断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这一证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637(95%CI:0.512,0.716)、0.683(95%CI:0.544,0.823)。结论:1.我科就诊的CKD患者主要是中老年人,总体患病率男性高于女性,但随着年龄增加,男女患病率逐渐趋于平衡。这可能与中老年人多伴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以及雌激素对女性具有保护作用有关。2.我科CKD中医证型分为4种,其中气阴双虚,毒瘀互结证主要集中分布在CKD1-3期;脾肾阳虚,毒瘀互结证及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主要集中分布在CKD3-5期。在CKD进展过程中,中医病机变化具有一定规律性,即脾肾气虚、脾肾阳虚、水湿证候随着CKD进展而逐渐加重。3.运用多元logistics回归方程和ROC曲线分析,得出UA>456umol/L对CKD气阴双虚,毒瘀互结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β 2-MG>3.11mg/L对CKD脾肾气虚,毒瘀互结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UTP>0.975g/24h对CKD脾肾阳虚,毒瘀互结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UTP>6.6845g/24h和年龄>77.5岁对CKD脾肾阳虚,水湿泛滥证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