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二次柏林危机(1958—1963)是以苏联、美国为首的东西两大集团在欧洲冷战的又一次高潮,它的发生、发展与结束对东西方关系以及东西方在欧洲的冷战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经过第二次柏林危机,东西方都放弃了用强硬手段改变欧洲现状的企图,达成了维持欧洲现状的共识,从而促进了东西方缓和关系的深入发展。第二次柏林危机是美苏在欧洲冷战的转折点,在东西方关系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笔者认为研究这一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不仅可以加强对二十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东西方尤其是美苏在欧洲冷战史的研究,而且通过对第二次柏林危机这一具体个案的研究,有助于把握东西方冷战的特征,有助于加深对东西方关系发展的内在机制的认识,还有助于我们以史为鉴应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然而国内学术界由于各种原因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本文以此为出发点,试图对第二次柏林危机作一全面深入的论述,以求客观地认识这一历史事件。文章共分六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二次柏林危机的背景。本部分通过分析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之前的世界历史,从东西方关系的日趋缓和、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苏联战略军事力量的壮大、柏林问题面临的严峻局面这四个方面分析赫鲁晓夫发动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客观条件和外部推动因素,揭示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部分,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发展进程。本文在对第二次柏林危机发展进程作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将第二次柏林危机的时间跨度确定为1958年11月—1963年1月,修正以往学术界的关于第二次柏林危机时间上的观点,并将其分为发生和发展阶段(1958年11月—1959年5月)、缓和与冻结阶段(1959年5月—1961年6月)、高潮(1961年6月—1961年10月)、消退和结束(1961年10月—1963年1月)四个阶段。通过对第二次柏林危机发展进程分析,归纳出对抗与缓和交替、斗争与妥协并存的特征。 第三部分,赫鲁晓夫发动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动机。通过对赫鲁晓夫在第二次柏林危机中的政策和行动的分析,总结了赫鲁晓夫的动机是要在东西方关系深入缓和之前解决德国和柏林问题,通过德国与柏林问题的解决使苏联获得更为有力的战略地位。 第四部分,美国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政策及其根源。在分析美国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行动的基础上,归纳出美国的政策,并进一步分析了美国政策的根源。美国的政策是由美国的国家利益与全球战略决定的,同时又受到艾森豪威尔与肯 尼迪个人认识。西方盟国的立场、核因素的影响。美国的政策是灵活的、多元的、 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第五部分,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影响。本文从冲击西方盟国的关系、引发古巴 导弹危机、促使西德统一政策转向三个方面来分析第二次柏林危机对二十世纪五 六十年代国际关系、冷战和有关国家的影响。 第六部分,结论。通过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历史背景、发展进程、赫鲁晓夫 发动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动机、美国对第二次柏林危机的政策及其根源、第二次柏 林危机的影响五个方面分析论证,从中得出第二次柏林危机是在东西方关系解冻 并日趋缓和的倩况下,双方是在维持现状基础上实现缓和还是在改变现状实现美 苏战略平衡基础上实现缓和这两种观点的一次较量这个结论。 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既有宏观层面上的分析:以东西方关系作为切入点, 把第二次柏林危机放在二十世纪50年代中后期至60年代东西方关系由尖锐冷战 向缓和过渡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突出第二次柏林危机在东西方关系由对抗向缓 和转变中的作用;又有微观层面上的突破:修正了以往学术界关于第二次柏林危 机的时间跨度的不足,将其确定为1958年11月一1963年1月:深入探讨了赫鲁 晓夫发动第二次柏林危机的动机:揭示了第二次柏林危机与古巴导弹危机的联系, 以及第二次柏林危机对西方国家同盟关系的冲击。通过对第二次柏林危机全面、 深入、详实的分析,得出客观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