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11月30日早上,一篇名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出现在很多人的朋友圈,网友们不但纷纷转发这篇文章,并通过罗尔公众号打赏等方式为罗一笑捐款。对罗一笑的网络救助是怎么样发展成为全网性的公共事件的?但随后却爆出该事件是公司营销炒作、罗尔家有三套房等负面消息,导致网民舆论迅速反转,罗尔也成为众矢之的,在网络上被指责和谩骂。最终在政府部门的介入下,以罗尔退还全部捐款告终。但仔细考察可以发现,对于罗尔的大部分反转信息都是空穴来风或是断章取义,并没有完整呈现出事情的真相,那为什么会形成事件完全反转这样的结果?事实上,不管是网络救助的兴起还是网络舆论的反转,都遵循情感动员的逻辑。本文主要运用了个案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文本分析法等研究方法,根据“罗一笑事件”的发展进程和情感逻辑,将“罗一笑事件”分为情感唤起、情感扩散、情感反转、情感隐匿四个阶段,并分别对各个阶段的情感动员进行考察。在情感唤醒阶段,随着个人求助的发起,网友在阅读求助信息过程中对求助者从认知和情绪两个层面产生同情。罗尔在求助过程中,采取了煽情叙事和悲情形象展现的内容策略以及善因营销的推广策略。在情感扩散阶段,存在着从情感酝酿到情感爆发的过程。情感酝酿时期的信息传播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逐渐扩大、传播速度慢等特点,情感爆发时期的信息传播具有突发性、影响范围大、信息在传播中失真等特点。文章之所以能够逐渐扩散并最终形成爆发式传播,是文章的附着力、网友的情感动员和环境压力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在情感反转阶段,存在着从意见交锋到群体极化的过程。关于罗尔的负面爆料信息出现后,网友们在罗尔是不是骗捐、该不该帮助他等问题上出现了意见的分歧,并在互联网上进行争论。但在沉默的螺旋作用下,网络舆论迅速走向极化,网民情感也彻底反转,质疑和愤怒的情绪在网络空间中占据主流。在网络隐匿阶段,随着问题的解决,网友对事件的关注度逐渐下降,情感也随之淡化。这次事件一方面对当事人罗尔家庭造成了伤害,另一方面也造成网友对网络慈善的负面印象,形成消极的情感记忆,损害了社会信任。在整个情感动员过程中存在着动员信息的失真、群体情感的非理性等问题,网络救助中的情感动员需要进一步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