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笔记语言选择实证研究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zilovenvf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与世界的交流愈来愈频繁,这对中国口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口译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交替传译中笔记这一环节,更是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兴趣。但是,就笔记语言的选择而言,目前多数研究都处于理论阶段,缺乏实证研究。因此,本文以信息加工系统和Gile教授的认知负荷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实证研究讨论译员在交替传译过程中笔记语言选择情况。本研究拟解决下列问题:1.在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做笔记时,以目的语为主导,还是以源语为主导,还是混合使用源语和目的语?2.在交替传译过程中,高低分组译员对笔记语言的选择有何差异?本次研究的对象是扬州大学28名MTI翻译硕士一年级的研究生,采用测试和访谈来收集数据。测试结束后,对译员的口译进行打分,挑选出5名高分和5名低分,组成高低分组。分别分析英汉、汉英交替传译中译员笔记语言的选择情况,并通过访谈补充实验结果。研究结果如下:1.在英汉交替传译中,译员笔记语言的主导性呈现多样化:部分译员笔记语言由源语主导,部分由目的语主导,少数则混合使用源语和目的语。2.在汉英交替传译中,译员笔记语言由源语主导。3.与低分组译员相比,高分组译员擅长使用符号记笔记,且对源语和目的语使用的倾向性没有低分组译员明显,此外,高分组译员记录的总体笔记数量比低分组译员高。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今后口译笔记教学的建议,例如:要求学生有目的性地练习做笔记,在口译教学中,引入符号教学,融合数字训练。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由于本研究实验只在一所大学进行,观察次数仅有次,因此,研究结果不具有普遍性,不能代表中国整个口译届对于笔记语言选择的现状。除此以外,此次实验是在语音室进行,虽然笔者试图尽量模拟真实口译现场,但仍然缺乏“身临其境”之感,译员无法感受到口译现场的紧张感。上述局限性都是未来口译研究者在实证研究过程中需要努力克服的困难。
其他文献
在"互联网+"时代,构建微信学习平台可以更好地为在校学生提供服务。参考著名高校开办的艺术设计专业精品课程和慕课资源,构建"互联网+教育"背景下艺术设计专业微信学习平台,
期刊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高职院校规模、生源、师资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高职教育教学发展和管理,为高职教育教学的
听力理解是交流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比较困难的语言技能。这是一个复杂的、主动的过程。研究表明,在日常交际中,约45%的时间都用于听。听力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一个
诚信是公民的第二张“身份证”,是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的隐形“通行证”。加快社会信用立法是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当然之举。随
电力企业变电运行中,对专业技术具有很高的要求,要保证变电运行安全,就要采取相应的运行可靠措施。针对于变电运行中所存在安全问题进行分析,就是要强化管理工作,对变电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