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和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与世界的交流愈来愈频繁,这对中国口译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口译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交替传译中笔记这一环节,更是吸引了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兴趣。但是,就笔记语言的选择而言,目前多数研究都处于理论阶段,缺乏实证研究。因此,本文以信息加工系统和Gile教授的认知负荷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实证研究讨论译员在交替传译过程中笔记语言选择情况。本研究拟解决下列问题:1.在交替传译过程中,译员做笔记时,以目的语为主导,还是以源语为主导,还是混合使用源语和目的语?2.在交替传译过程中,高低分组译员对笔记语言的选择有何差异?本次研究的对象是扬州大学28名MTI翻译硕士一年级的研究生,采用测试和访谈来收集数据。测试结束后,对译员的口译进行打分,挑选出5名高分和5名低分,组成高低分组。分别分析英汉、汉英交替传译中译员笔记语言的选择情况,并通过访谈补充实验结果。研究结果如下:1.在英汉交替传译中,译员笔记语言的主导性呈现多样化:部分译员笔记语言由源语主导,部分由目的语主导,少数则混合使用源语和目的语。2.在汉英交替传译中,译员笔记语言由源语主导。3.与低分组译员相比,高分组译员擅长使用符号记笔记,且对源语和目的语使用的倾向性没有低分组译员明显,此外,高分组译员记录的总体笔记数量比低分组译员高。针对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今后口译笔记教学的建议,例如:要求学生有目的性地练习做笔记,在口译教学中,引入符号教学,融合数字训练。本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首先,由于本研究实验只在一所大学进行,观察次数仅有次,因此,研究结果不具有普遍性,不能代表中国整个口译届对于笔记语言选择的现状。除此以外,此次实验是在语音室进行,虽然笔者试图尽量模拟真实口译现场,但仍然缺乏“身临其境”之感,译员无法感受到口译现场的紧张感。上述局限性都是未来口译研究者在实证研究过程中需要努力克服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