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羚牛(Budorcas taxicolor)是一种大型食草动物,现存4个亚种,即指明亚种(B. taxicolor. taxicolor)、秦岭亚种(B. taxicolor bedfordi)、四川亚种(B. taxicolor tibetana)和不丹亚种(B. taxicolor whitei),是亚洲特有的大型兽类,与大熊猫(Ailorupoda melanoleuca)、金丝猴(Rhinopithecus spp)一道,被称为中国高山林型中的三大珍贵动物。羚牛由于仅产于东亚和南亚,是我国一类保护动物,具有极大的科学研究价值。高黎贡山位于中缅交界地带,地处横断山区南段,介于24°40′-28°30′N和97°30′-99°00′E之间,其范围是中国怒江(萨尔温江)和缅甸恩梅开江(伊洛瓦底江的上游)之间的分水山脉和山地两侧地域。高黎贡山是我国具有全球意义的生物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是羚牛指名亚种的最主要分布中心。 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生境格局改变与破碎化已成为珍稀野生动物生存发展的最大威胁。在实际的研究中,由于野生动物迁徙和活动区域自然条件的复杂性,传统动物学单一野外调查研究方法已难以解决生境破碎化及生境恢复的优化问题,3S技术的出现和运用,为综合开展野生动物生境研究提供了条件和支持。本文以高黎贡山羚牛为研究对象,尝试利用空间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研究样地内影响羚牛生存的影响因子进行空间自相关性分析,以及对1974~2002年近30年研究样地景观的异质性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影响因子的确定构建高黎贡山羚牛的生境适宜性评价体系,提出羚牛生境恢复及规划设计方案。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 1、生境因子空间自相关性分析 以高黎贡山羚牛为研究对象,在GIS技术支持下,运用空间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野外调查初步选定的影响羚牛栖息和分布的因子进行了初步的空间相关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生境因子变量:土地覆被类型、海拔、坡度、道路和居民点为影响高黎贡山羚牛栖息和分布的主要因素。 2、生境异质性及空间格局分析 利用多时段遥感数据,借助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采用系统规则采样方法和地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了高黎贡山中南部地区过去近30年羚牛生境格局的异质性变化。结果表明:(1)自1974年到2002年,研究区羚牛生境由典型的自然植被景观逐步变为自然植被景观、农业景观和城镇景观相混合的景观类型;(2)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自1974年到1991年生境的连续性减弱,破碎化程度加剧;(3)地形条件、当地城镇经济发展的走向和城镇行政影响力等因素对于研究区生境格局的空间变化有显著的影响。 3、野生动物生境恢复及规划研究 利用不同时段遥感数据提取的NDVI图进行彩色合成,以直观地反映地表植被的变化;通过对NDVI合成图进行色彩变换得到色度、饱和度和亮度分量,利用色度与饱和度分量进行分类,得到地表植被变化类型图,对研究区植被变化类型、强度和分布状况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城镇周围的地面森林植被明显出现了退化现象。森林植被变化不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