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口贸易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基于空间面板模型

来源 :西南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xi25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国,制定碳减排目标和实施碳减排措施都面临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总体上2018年全球碳排放增长2.0%,中国碳排放总量100亿吨,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是美国的1.85倍,印度的3.85倍,西欧发达国家的2.85倍,超过全球碳排放总量的1/4。于是发达国家指出,中国温室气体排放的削减效果不佳,中国官方既面临来自国际的巨大公共压力,又根据自身经济良性发展需要,制定了碳减排目标:与2005年相比,2020年碳强度将大幅下降,下降幅度约40%至45%。中国经济出口导向性特征明显,且出口产品呈高碳排放特点,中国幅员辽阔,各省域在资源、人口、GDP、产业比重以及能源比重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那么,中国省级二氧化碳排放的空间格局以及溢出方向和程度由何种因素影响,其中,出口扮演什么样的角色,经济水平、出口依存度、能源结构、商品结构、技术水平、政府治理等因素对影响环境的碳排放强度干扰情况如何,省域之间差异如何,要怎样将减排目标落实到各省域,都值得进一步深究。
  为了理清中国出口贸易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其空间效应,本文采用了2008—2017年中国30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主要运用到的方法有统计描述法、空间相关性分析法、比较分析法、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方法。主要模型包括静态和动态的空间计量模型,以及讨论非线性问题的面板门槛模型。主要内容是,首先梳理贸易与碳排放的相关文献和理论基础,为文章变量的选择提出都有效地提供了思考方向和方法论的支持。然后,以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相关学者的研究,结合现有数据,通过图表从中国与世界对比、中国各地区之间对比、中国各省区间对比,三个层次逐个进行现状分析。再进入到本文的实证研究,首先测算各省市碳排放总量及碳排放强度及变化特征;再通过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碳排放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Moran’I指数分析表明,碳排放存在空间非对称格局特征,碳排放强度呈现空间相关性;然后,经过LM和LR等一系列检验选择最适合的模型,在此基础上,选择静态空间杜宾模型估计出口贸易的碳排放在邻接、地理、嵌套三种矩阵下的结果,全面分析出口依存度、能源结构、商品结构、技术水平、政府治理等因素对碳排放强度的干扰情况,最后选取拟合较好的模型进行空间溢出效应分解,再采用动态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滞后一期的时空滞后情况,并进行碳排放强度的长短期效应分解;最后,以经济水平、出口依存度、商品结构、技术水平分别作为门槛变量,构建面板门槛模型,进一步探讨出口贸易与碳排放强度的非线性关系,继续检验出口贸易对碳排放强度的门槛效应。
  本研究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做出了一些贡献。同现有文献使用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不同,本文使用了最新10年的连续面板数据,数据量更全面,数据更新,更具有说服力,结果更可靠。现有研究仅止步在出口贸易对于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分析上,没有进一步研究影响是否会产生空间溢出。即使少量文献对于碳排放强度的分析是通过空间计量进行,但并没有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其长短期效应;另外,本文对出口影响碳排放强度还进行了更加全面的非线性关系讨论。
  结果表明:(1)考察期间,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显著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逐年下降;碳排放强度呈现区域间显著的非均衡性,总体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趋势。东中西三个区域碳排放强度均呈降低的趋势,其中,东部碳排放强度总体来看最小,而西部碳排放强度一般高于中部和东部地区;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省域间差异明显,碳排放强度低的省份主要来自东部地区,北京、广东、上海等省份发挥了绿色经济龙头优势,带领经济健康良性发展。(2)全国各省之间的碳排放强度在很大程度上有空间依赖性,出口贸易都稳健地对碳排放强度有负向溢出效应。在邻接、地理距离和嵌套权重三种不同的空间关联模式下,出口贸易都比较稳健地对碳排放强度有溢出效应、区域内和区域间溢出效应表现为负,总体空间溢出效应表现为负。通过对比三种权重矩阵下空间溢出效应分解,出口贸易对碳排放强度的作用受地理位置和经济距离的嵌套影响的效果更好,结果更具有现实意义。(3)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更多地取决于出口贸易过程中商品结构、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的转变。出口贸易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不能简单盲目地认为中国是“污染避难所”,商品结构显著降低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但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增强会显著提高本地区域碳排放强度,还可能通过空间传导机制增加邻近省域的碳排放强度。(4)除了出口贸易外,经济发展、出口依存度、产业、商品、能源结构、技术、政府治理等因素对出口贸易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各不相同,其空间溢出效应也有所差异。经济水平、产业、能源、商品结构、技术水平是影响本地碳排放强度的其他主要因素;对本地碳排放强度具有负向作用的是经济水平、商品结构;出口依存度、FDI、产业、商品结构、技术水平对相邻地区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其中经济水平、商品结构、技术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出口依存度、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对相邻地区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经济发展是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一项重要选择,政府工业污染治理同碳排放强度呈现正向关系,但影响力度比较弱。(5)碳排放强度均存在时间上的累积效应和空间上的辐射带动作用。碳排放强度会显著受到本省上一期出口贸易的负向影响,即本地区前一期出口贸易降低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的同时,会降低邻近其他城市当期的碳排放强度,实现出口贸易对碳排放强度的跨时期且跨空间影响。短期内,本地区出口贸易、商品结构、技术水平显著降低了当地和地理相邻地区的碳排放强度;从长期来看,嵌套矩阵下,出口贸易、出口依存度、外商投资、经济发展水平、商品结构、政府管理显著降低了本地区的碳排放强度。整体而言,技术的长期“溢出效应”并不明显,短时期有一定的缓解二氧化碳排放的效果,但可能由于投入的资金技术限制或者效果的滞后性等原因,未能取得有效缓解碳排放的效果。(6)出口贸易与中国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存在门槛效应,存在多个“拐点”。且出口贸易调整对碳排放强度一直产生极为显著的抑制作用,以经济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时,有双重门槛,随着人均收入水平提升而对碳排放强度的负向作用显著增强,即出口贸易会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升而对碳排放强度的负向影响增强,符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以商品结构作为门槛变量时,有单一门槛,商品结构越高,出口对碳排放强度负向影响程度越弱;以出口依存度为门槛变量时,有双重门槛,实证结果显示,对外出口依存度较高,出口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作用越弱;以技术水平作为门槛变量,有双重门槛,技术水平较高的地区,出口贸易对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作用越强。总之,四个变量分别作为门槛变量时,出口贸易调整对碳排放强度一直产生极为显著的抑制作用,但是抑制强弱分别不同,经济水平和技术水平处于较高程度时,出口对碳排放强度影响均增强,在商品结构中资本增加,以及对外出口依存度较高时,对碳排放强度抑制作用减弱。
  最后,本文提出了相关建议(1)建设东部地区碳强度减排最佳示范区,中部和西部经济区可根据自身条件和具体需要,实施差别化减排政策;(2)发展绿色经济,制定区域发展共同目标,注重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兼顾,自主创新消费和生产更清洁的发展模式;(3)优化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和商品结构,引进先进清洁技术等实现碳减排,积极推进新型工业化,鼓励经济效益好、能耗低、污染小的技术先进产品出口,扩大内需,一定程度上控制好出口依存度;(4)加强政府鼓励和约束作用,建设专项资金。相关部门要实施减排重点计划,落实专项专款专用资金,优先扶持具有重大良好实践推广作用的项目,各金融机构联动,为优秀节能减排企业提供国家节能资金申请渠道,对于不达标和高能耗企业实施约束甚至退出办法;(5)区域间建立长期节能减排合作机制,发展技术人才,发挥公平竞争和省际合作的技术创新作用,交流清洁关键技术,促进区域技术创新和人才互动,创造良性的竞争激励和省际合作机制。
其他文献
依托黄金水道打造的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综合实力最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为了加快长江经济带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国家制定了以城市群发展为依托的规划,成渝、滇中、黔中、长江中游及长三角城市群成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新增长极。改革开放以来,五大城市群逐渐形成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FDI规模不断扩大。但随着外资的不断涌入,粗放型增长方式的弊端日益显现,长江经济带五大城市群出现了一系列生态问题,FDI对生态
学位
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我国居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城乡居民收入持续提高,收入增速超过经济增速,中等收入的群体比例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十九大报告也指出我国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的差距依然较大,居民在就业、教育、医疗等方面存在不少难题,仍需着力补齐民生领域短板。城乡差距问题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之一,一方面,城乡比较劳动生产率差距扩大,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然明显,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显
学位
我国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地区间经济发展差距却在不断拉大,这必然会影响到我国经济全面均衡发展,这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是个不可回避的、亟待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从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各地区人力资本是支撑地区经济发展的稳定推动力,各地区拥有人力资本的多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地区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与其他地区之间发展差
学位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增长由高速向高质量发展,在经济转型过程中城乡收入差距成为突出问题。在我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积极政策措施下,差距过大的局面虽有所缓解,但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解决。大量学者认为在研究城乡收入差距时应考虑地方财政支出和城镇化水平这两个因素。因此,本文以统筹城乡发展和推进城镇化为背景,明确城镇化进程中地方财政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为加强地方财政制度设计,合理引导财政支出,促进城乡居
本文以我国个人所得税收入为研究对象,借助LMDI分解法,把个税收入结构因素、税负因素、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因素、城镇化因素和人口规模因素纳入到同一个分析框架之中,对2000-2018年我国的个人所得税收入进行了逐年的无残差分解。同时,本文还将Tapio脱钩弹性指数分析与LMDI分解法结合,构建了个人所得税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之间的Tapio脱钩弹性指数,并进一步把脱钩弹性指数分解为多个子脱钩弹性指数,对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在我国未成年子女中,有3581万的未成年子女是跟随父母流动的。其中,上海市每10个未成年子女中就有4个是流动人口子女,北京和浙江每10个未成年子女中有3个是流动人口子女。未成年子女是流动人口家庭中特殊的一员,他们跟随父母流动,迎来了其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困难是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所必须解决的。让流动儿童“学有所教”,是社会稳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选。那么,人口的流入是
学位
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是中国经济发展一直以来的重要任务,且土地作为产业发展的基础,土地财政也是我国特殊国情下诞生的产物,对产业结构升级更是有不可忽视的影响。高价出让商、住用地的以地生财模式深受地方政府青睐,为了获得最大化利润,地方政府越发依赖土地财政,土地交易变得更加频繁。同时,为了实现GDP为目标的晋升机制,地方政府投资城市和基础设施建设,使人口和产业集聚,劳动力、资本、土地要素也从农业部门流入非农业
学位
在全球能源紧张,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新能源汽车以其节约能源、减缓环境污染的独特优势成为世界各国在未来发展汽车产业的首要选择,各个国家纷纷出台产业政策鼓励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我国作为全球汽车保有量第二的国家,对石油的需求量高,依赖程度大,因此,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既是应对节能减排战略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从汽车大国到汽车强国转变的重要选择。  自2001年起,国家就把发展新能源汽车
近些年,随着一系列党中央、全国人大文件出台,预算支出标准体系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和专家学者关注、研究的焦点之一。《预算法》第32条第3款规定:“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预算支出标准和要求,以及绩效目标管理等预算编制规定,……,编制本部门、本单位预算草案”。财政预算支出标准体系是各级单位各类别财政预算支出定额标准组成的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有机整体,是合理分配经费资源的
学位
随着各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受到了各国的广泛关注,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代表产业之一,它的发展同样受到了各国的关注与重视。各国在旅游业之间的竞争,也越发的激烈,在如此激烈的竞争中,如何提升自我竞争力,成为了各国考虑的问题。泰国作为以旅游业为支柱产业的国家,在如何提升旅游业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文献总结了前人对如何提升旅游业竞争力的各种看法和方法,以此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泰国旅游业目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