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分析重庆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现实意义和发展现状,并构建定量评价指标体系来对重庆市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行评价。在总体分析框架中采用经主成分分析得出指标体系中各区县每个分能力的数值和排名,以及各区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数值和排名,并从中可以看出,重庆市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具有下述几个特点:(1)地区差距大,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是渝西地区荣昌县,为0.8147826,最弱的是渝东南地区秀山县,为-0.716863,极差为1.17,标准差为0.45;(2)两极分化比较严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位于平均值之上和之下的区县差不多各占一半;(3)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之间不具有规律性的相互关系,比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九龙坡区、江北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却分别排在第32、37位,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黔江区、彭水县、石柱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却分别排在第2、4、5位。同时从“重庆市各区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数值及排名对照表”可以看出,重庆市各区县除了荣昌县、黔江区、涪陵区、彭水县等四区县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数在0.5以上,其余35个区县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数都低于0.5,其中有16个区县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数都为负数,说明重庆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普遍低下,并且从“重庆市各区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数值图”可以看出各个区县间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差异显著,说明区域发展不均衡。然后通过区域比较分析发现:渝东南地区总体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高于渝东北地区,并且揭示重庆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主要存在下述几方面的问题:1、恶劣的自然条件制约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2、农业劳动力素质普遍低下;3、人均耕地减少,生态环境质量下降;4、农业科研、推广和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5、三峡库区移民影响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本文最后提出提高重庆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有效措施,有利于促进重庆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推进重庆市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建设,为重庆市政府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方面提供决策上的理论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