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群体智慧理论的协同标注行为机理研究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tliu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计算机协同技术的快速发展,借助于协同技术平台,以群体团队的方式实现用户的协同信息行为越来越表现出社会化的趋势,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引起了相关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协同标注行为作为协同信息行为典型的代表,也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国内外学者围绕着协同标注已展开了相关研究,但目前学者的研究更多的是集中于定义、特征和影响因素等最基本的理论,尚且缺乏对协同标注行为的协同性和过程性进行深入研究,对“协同”并未单独进行详细的解读,使得该标注行为中的协同性未能很好的凸显出来。且以往学者对协同标注行为的研究更注重的是在某一时间点上的个体标注行为,而事实上协同标注行为应该是持续时间段上的群体的行为,蕴含过程性,它是多个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能够代表大众观点的分众分类的涌现才得以结束。由于以往学者忽略了协同标注行为的协同性和过程性,所以将群体智慧的理论引入,试图利用该理论来对协同标注行为的协同性和过程性进行解读,构建有关协同标注行为的影响因素理论研究模型,提出研究假设,并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获取数据,并利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20.0进行实证分析,验证假设,最后得出相应结论,以期研究结果对于未来协同标注系统的开发有很好的指导意义,也有助于更好的规范用户的协同标注行为。具体内容如下:(1)阐述协同标注行为的相关理论。除了对标签系统相关理论、协同标注行为的概念、特点等进行详细阐述之外,另将协同标注行为与协同信息检索行为进行对比分析。(2)分析基于群体智慧理论的协同标注行为过程。首先对群体智慧相关理论进行概述,然后提出基于群体智慧理论的协同标注行为的过程模型,最后分状态、分阶段对基于群体智慧理论的协同标注行为过程进行微观和宏观解析,将协同标注行为当中的协同性和过程性凸显出来。(3)构建基于群体智慧理论的协同标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根据第三章基于群体智慧理论的协同标注行为过程分析,确定构建协同标注行为影响因素的维度,构建基于群体智慧理论的协同标注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根据模型再提出研究假设,并进行问卷设计。(4)协同标注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通过发放问卷的方式来收集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主要内容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效度和信度分析、相关性与回归分析、以及最后实证结果分析与结论。
其他文献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数字城市、数字星球正在往智慧城市、智慧星球过渡。智慧化需要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在此过程中,在海量网页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是智慧化重要且具有难度的
在日常生活中,简历的使用率非常高,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简历的投递方式从以往的纸质投递转变成网上投递。随着国际化程度的提升,在国内英文简历的使用场景也逐渐增多。简历
重农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国之要,农业农村工作,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盘活农村土地这“沉睡”资产可为农民增加融资渠道,创造营收机会。2016年初我国开展了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武城县作为试点地区推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缓解了农户资金需求,促进了农业规模化。本论文通过国内外相关理论及文献的梳理,首先对论文涉及的有关概念进行了阐述,并着重论述了与农地抵押贷款相关的土
文本分类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使用计算机对文本自动进行类别标记的过程。它是目前机器学习领域比较热门的研究方向,通常包括文本表示、分类器的选择与训练、分类器性能研究与
目前,复杂的Web服务组合的事务处理机制往往跨多个平台,其架构中这种松耦合的异构特性导致了事务流执行过程中各种异常的出现,比如断点故障,资源重复分配,死锁等突发状况,影
税收是一个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国家建设的重中之重,是政府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不仅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调节全社会居民收入公平平衡,实现国
入侵检测技术是网络安全领域中一种重要的防护技术,在动态监控与网络流量分析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些年,随着交叉学科的发展,通过借鉴生物免疫学而建立的人工免疫
微型桩作为新型边坡支护结构,施工简单、造价低,在边坡抗震工程中能有效地起到防治边坡失稳的作用。针对微型桩与滑坡的相互作用机制认识不够明确、微型桩的抗震性能尚在探索阶段的现状,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微型桩与滑坡地震动力相互作用研究》(批准号:41572261),在振动台试验基础上,利用FLAC3D模拟软件,对比分析了堆积层滑坡中单排桩、双排桩与三排桩在静力和动力作用下的受力、变形及破坏规律,
腐败问题已成为当前影响我国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不断加大反腐力度,其力度之强,范围之广,引起了舆论及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截至2016年5月,全国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云计算、物联网等应用的普及,互联网业务应用对网络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一方面网络规模急剧膨胀,另一方面对网络的灵活性、服务质量、管理粒度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