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我国是肝炎大国,每年均有大量肝炎患者进展为肝硬化,肝硬化已成为我国常见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严重危害我国国民的健康,是当前一个严重的社会和医学问题。腹腔镜检查技术目前日渐成熟,利用它开展肝脏形态学检查对肝硬化的早期确诊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尤其可以发现临床诊断标准尚不能确诊但形态学可诊断为肝硬化的临床前期的肝硬化)。中医认为,在肝硬化发展的各个阶段,血瘀是一个重要的中医证候要素,瘀血舌舌质变化(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瘀点)作为血瘀证诊断的客观舌诊指标,容易观察,它可反映血瘀证的程度,且从已有研究探讨发现肝硬化与瘀血舌舌质改变密切相关;因此探讨肝硬化的不同阶段(临床前期、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中医证候分布和瘀血舌舌质变化规律以及瘀血舌舌质变化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为了了解中医舌诊指标(瘀血舌舌质变化)与肝硬化的相关性,拟:(1)探讨肝硬化各组(临床前期、代偿期和失代偿期)的中医证型和中医证候要素的分布特点;(2)探讨舌质和瘀血舌舌质改变(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瘀点)及肝掌、蜘蛛痣在健康人群、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患者中的分布情况及存在的差异;(3)探求瘀血舌舌质变化(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瘀点)指标及肝掌、蜘蛛痣指标对肝硬化的诊断价值。研究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调查研究的方法及诊断性试验研究的方法,研究对象分为肝硬化组(临床前期肝硬化组、肝硬化代偿期组、肝硬化失代偿期组)、非肝硬化组(健康对照组、慢性肝炎组),总计139例。由专科医生填写调查表,中医舌质由三名以上的主治医师共同诊查确诊并记录,并由专人使用数码相机在统一条件下拍摄并保存,观察指标:舌质(淡红、淡白、红、红绛、淡暗、暗红、紫红、淡紫、青紫)、瘀血舌的舌质变化指标(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瘀点)、肝掌、蜘蛛痣。将资料输入电脑,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管理,数据分析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计数资料用率、构成比表示,比较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用t检验;检验水准a=0.05。诊断价值的评价指标使用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研究结果:(1)中医证型方面,肝硬化各组以肝气郁结、瘀血阻络、水湿内阻、湿热蕴结为其常见证型,总共占96.6%;临床前期肝硬化组以肝气郁结和湿热蕴结为主,肝硬化代偿期组以肝气郁结和瘀血阻络为主,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以水湿内阻和瘀血阻络为主:各证型在肝硬化各组的分布有差异(P<0.01),具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要素方面,肝硬化各组均以“郁”、“瘀"和“脾虚”为主,其次是“湿”、“热";“郁”、“瘀”、“脾虚”在肝硬化各组之间的分布无差异(P>0.05);“湿”肝硬化各组中的比例呈上升趋势(P<0.01),“热”在肝硬化失代偿期组较肝硬化代偿期组增多(P<0.05)。(2)健康对照组及慢性肝炎组均以淡红舌为主,临床前期肝硬化组以淡红舌、淡暗舌为主,肝硬化代偿期组以暗红舌为主,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以淡暗舌为主;舌质变化在肝硬化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舌质变化在肝硬化组与慢性肝炎组之间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瘀血舌在各组之间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瘀血舌舌质变化在肝硬化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瘀血舌舌质变化肝硬化组与慢性肝炎组之间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P<0.01)。(3)观察瘀血舌舌质变化、肝掌、蜘蛛痣及其联合检测指标在肝硬化各组中的差别发现:肝掌、蜘蛛痣的特异性最高(98.04%),但瘀血舌舌质变化(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瘀点)的敏感度最高(89.8%),阴性似然比最低(0.1491),准确度最高(82%),均优于肝掌、蜘蛛痣。研究结论:(1)作为中医证候要素,郁、瘀和脾虚贯穿肝硬化始终,随着肝硬化的进展,瘀逐渐起主导作用:湿、热和瘀可能为肝硬化进展的促使因素,虚证可能是其迁延难愈的原因;这样的证候要素指标能够很好地反映中医证候的病理特征;(2)临床前期肝硬化组中以淡红舌、淡暗舌为主,肝硬化代偿期组以暗红舌为主,肝硬化失代偿期组以淡暗舌为主,暗舌存在于肝硬化各组中:(3)从综合敏感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指标来看,瘀血舌舌质变化(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瘀点)优于肝掌和蜘蛛痣指标。瘀血舌舌质变化(舌质紫暗或舌体瘀斑、瘀点)与肝掌、蜘蛛痣一样,对肝硬化的诊断具有主要的参考价值,可以考虑作为肝硬化诊断的客观性指标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