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方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理论与试验研究

来源 :同济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buhao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国内方钢管混凝土结构应用于高层建筑的工程实例并不多。但由于其节点连接简单、施工方便和外形规则的特点,正越来越受到重视。高层建筑外形日趋新颖,体系渐为复杂。而方钢管混凝土高层建筑,在大震下的非线性地震响应情况还并不为人们所熟知。在大震没有到来之前,计算和考察其整体以及局部的动力反应,预估失效模式和破坏状况,提出补强措施,确定经济合理的设计目标和方法,无疑是有意义的。   本文总结了结构分析的单元模型和整体计算模型;钢和混凝土的单轴和多轴本构关系。随后在钢管混凝土统一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简化的三线型随动强化滞回模型,采用三维空间杆系建立结构的整体计算模型。   首先完成了结构在小震状态下的静力和反应谱计算。对于这种平面为“L”型并且沿楼层高度不断旋转布置的复杂结构体系,给出了解决扭转效应的方案,提出了合理的刚度布置措施。在此基础上,采用通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考虑材料非线性,根据简化的方钢管混凝土三线型随动强化模型,生成三种新材料,用以模拟三种截面的钢管混凝土柱,进行了结构整体的弹性和弹塑性时程分析。计算表明,弹性时程分析结果大致与反应谱结果成正比;弹性阶段结构的响应大致与输入的地震能量成正比。同时,还应注意即使加速度峰值相同的情况下,输入不同频谱结构的地震波,结构的响应也会不同。弹塑性时程分析,则较好地预测给出了结构中出现塑性的时刻、部位和严重程度,这对于判断薄弱部位和给出补强措施有重要意义。可以得到结论,好的结构设计应该使损伤或者塑性变形分阶段发展,而不应产生脆性断裂和薄弱楼层。   在第五章和第六章分别完成了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和节点低周反复试验研究。通过振动台试验,研究了在不同烈度和地震波输入情况下,结构随地震强度、频谱和持时变化而变化的非线性行为,得到了结构由弹性、到弹塑性,直至破坏的全过程反应。试验结果与第四章的弹塑性时程分析结果吻合较好。在第六章,进行了内隔板式、单锚定板式和双锚定板式的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连接节点的低周反复加载试验。从节点在建筑中的位置,又分为十字型的中柱节点和丁字型的边柱节点两种。比例尺为1/4.5,共9个试件。通过试验,研究了方钢管混凝土内隔板式和锚定式节点在地震作用下的承载能力、变形能力、滞回特性、耗能能力、破坏机制及强度与刚度退化规律等抗震性能。探讨了方钢管混凝土节点的工作性能,给出了设计建议。相关结论可供今后参考。   第七章完成了粘滞流体阻尼器的减震控制研究。考察了在这种复杂结构中设置粘滞阻尼器的减震效果。对阻尼器设置位置、数量;有控和无控情况下结构的层间位移角、楼层剪力、倾覆弯矩、基底剪力和扭矩时程;以及单个阻尼器的滞回关系和总体阻尼器耗能情况做了大量计算、对比和分析。给出了相应结论和设计建议,为今后在大型工程项目中,应用该种类型的阻尼器进行设计,提供了参考。
其他文献
含竖向排水体地基的固结问题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由于该问题拥有复杂的地基条件、边界条件和多种加荷方式,宜采用有限元分析法进行研究。但是由于三维有限元分析法工作量太大,
本文结合天津某货储仓库以深层推挤为主的综合纠偏法在纠偏工程的应用,介绍了既有建筑常用的纠偏方法及纠偏中经常用到的一些地基处理方法. 国储天津833处2号仓库位于天津
随着城市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产生了大量的深基坑工程.城市基坑工程通常处于房屋和地下管线的密集地区,由于地下施工引起地层变形而损坏相邻建筑或地下管线的现象经常出现,
膜结构是一种近二三十年新兴起来的建筑结构,以其独特飘逸的造型和极具张力的表现形式而为世人所喜爱。然而,作为一种新型的结构形式,膜结构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与传统的结构差
水源水中,尤其是湖泊和水库水中,摇蚊幼虫的大量出现,已对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威胁。已经证明,摇蚊幼虫可以穿透滤池,居民的生活饮用水中也陆续发现了它的存在,其危害主要在
冷弯薄壁型钢是制作轻钢结构的主要材料,空翼缘梁(HFB)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澳大利亚国内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冷弯薄壁构件,HFB主要用作为受弯构件,它是由一块带形的高强度(屈
本文以室内模拟试验为基础,研究夯后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的变化,并进行同夯击次数条件下的微观结构研究,以期获得非饱和黄土力学性质变化规律的微观结构变化的支持。同时,编制数值模
本文即是在考虑双重非线性影响下,对单层柱面网壳进行了较深入、系统的弹塑性稳定性分析.本文有计划地对四边支承、两纵边支承、两端支承三种支承方式的柱面网壳共计一千二百
黄土由于其特殊的结构性,一般在浸水与压力的作用下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增湿变形。许多工程事故都因其增湿变形引起。目前规范以湿陷系数进行黄土地基设计,湿陷系数只是反映了浸
碳纤维布加固修补混凝土结构技术是一项新型的结构加固技术,它是利用树脂类胶结材料将碳纤维材料粘贴于混凝土表面,从而达到对结构构件补强加固及改善结构受力性能的目的。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