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市域村庄空间布局调整研究——以河北省沙河市为例

来源 :河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insun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提出未来时期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政策,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广泛性、长期性的历史任务。针对这一任务的具体操作,本文认为应首先分情况、分类别研究当前一定范围内村庄群体特征,进行村庄空间布局调整,之后,再对村庄单体进行不同层次的整治建设。为此,本文通过对河北省沙河市域村庄空间布局特征的研究,按照一定村庄调整标准,提出实施村庄迁移、合并、提升的方案,调整县域范围内村庄数量和规模,进而合理配置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实现农村资源的共建共享和村庄空间结构的优化调整,最终完善县域村镇体系,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提高区域城镇化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基础。   本文收集了大量基础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运用比较分析研究、定性定量结合方法,利用GPCAD、MAPGIS等相关软件为辅助,选取河北省地貌单元具有代表性的沙河市域村庄体系为研究对象,首先对沙河市村庄体系特征进行详细分析,针对现有村庄空间布局的问题,探讨村庄空间布局调整的理论、方法,提出沙河市村庄空间布局调整方案及实施对策。特色在于强调以发现问题为分析导向,进而提出对策,更加注重调整可行性与实践性;在村镇体系范围内,统一规划、统一配备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关注农村建设用地的集约利用,经过调整后村庄土地利用更科学合理,注重土地集聚后的规模效益,实现城乡用地的协调发展,这是本文创新之处。希望通过对沙河市村庄空间布局调整研究,能够丰富新农村建设理论体系,为其它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借鉴,更为大范围内村庄空间布局调整实践提供参考。   全文共分为5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背景、相关研究回顾以及研究目的。   第二部分为研究区域概况,阐释其自然、经济、社会环境,并将其区域范围划分为东部平原、中部丘陵、西部山区,为进一步的村庄空间布局研究奠定基础。   第三部分主要是探讨村庄空间布局调整的理念、方法与特色。   第四部分提出沙河市村庄空间布局调整方案及实施对策,为实践操作创造条件。   第五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探讨沙河市村庄空间布局调整过程中、调整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笔者的几点认识。
其他文献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英语课程的性质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其中,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写作体现了学生的语言驾驭能力,书面交流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而目前大多数学生对写作存在恐惧心理甚至厌恶心理,这就需要教师探索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现状分析  按照新课标的课程分级目标,七年级学生要完成涉及“写作内容
砂田是利用河湖冲积或沉积作用而产生的粗砂、细砂、卵石、砾的单体或混合体作为土壤表层的覆盖物,即在农田表面铺设厚度不等(10-20cm)的砂石的农田。砂田对土壤中水、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