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主是最早传入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核心范畴之一。在中国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历程中,《新青年》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新青年》中民主思想极其丰富,大体包括了资产阶级激进派民主观、自由派民主观、工团互助派民主观、无政府派民主观、文化保守派民主观以及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等多种形态。《新青年》中民主思想经历了多种民主思想并存到马克思主义民主思想主导的发展历程。本文从《新青年》探讨民主的时代背景切入,结合各种民主观在《新青年》中的发展演变,最终指出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在中国唯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得以实现。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新青年》讨论民主所处的时代背景。任何思想都无法与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割裂开来。《新青年》出场前后,中国社会正处于政治孱弱、文化落后、民智未启的状态中,政治领域外交的失败和思想领域尊孔复古逆流的盛行让每一个知识分子痛心疾首。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新青年》应运而生并团结了一大批知识分子聚焦其下。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陈独秀等《新青年》同人决定将民主作为《新青年》的两面旗帜之一。这对于此后各种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传播意义重大。第二部分,《新青年》中民主思想的展开。以1918年9月为界,《新青年》中的民主思想的传播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1918年9月以前,《新青年》中的民主思想受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进化论思想以及美国民主宪政制度的影响较大,这突出地体现在陈独秀、胡适、李大钊等人对民主、人权、自由等思想的引进,以及仿效西方设计中国的政治制度上。这一时期的民主思想主要包括资产阶级激进派民主观、自由派民主观两种形态。1918年9月以后,马克思主义思想逐渐传入中国。伴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登上了《新青年》的舞台,影响也日益扩大。这一时期《新青年》中除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之外,还包括工团互助派民主观、无政府派民主观、文化保守派民主观等多种形态。第三部分,《新青年》中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主导地位的确立。随着李大钊、陈独秀、李达等人的深入研究和大力宣传,最终确立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在《新青年》各派民主观中的主导地位。由于特定的历史时代原因,《新青年》时期的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呈现出特定的内涵和特征。第四部分,缘何选择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何在多种民主观之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为何选择了社会革命作为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实现道路,这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具体说来,主要是由于中国传统伦理纲常过于强大、马克思主义民主观有着其他民主观无可比拟的优势以及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已经初步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马克思主义民主观中国化道路。《新青年》在中国社会发展历程之中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新青年》中民主思想的传播对中国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和马克思主义民主观在中国的确立意义重大。认真对待《新青年》,深入研究《新青年》中的民主思想,不仅有助于厘清中国近代各种民主观的异同,探究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缘何选择马克思主义民主观,选择何种民主实现道路,而且对中国当下的民主法治建设也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