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相变材料的潜热储热技术具有储热密度高,温度波动小及过程易控制等优点,能够有效地解决热能在时间或空间上供需不一致的问题,在建筑节能、太阳能热利用、余热回收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储热器作为潜热储热技术应用的核心,是由相变材料与换热器组合而成的,实现对相变材料的封装及储热、放热流体与相变材料之间的传热。在绝大多数的应用场合,储热与放热流体通常为不同类型的介质,如储热流体为高温烟气及熔融盐或废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相变材料的潜热储热技术具有储热密度高,温度波动小及过程易控制等优点,能够有效地解决热能在时间或空间上供需不一致的问题,在建筑节能、太阳能热利用、余热回收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储热器作为潜热储热技术应用的核心,是由相变材料与换热器组合而成的,实现对相变材料的封装及储热、放热流体与相变材料之间的传热。在绝大多数的应用场合,储热与放热流体通常为不同类型的介质,如储热流体为高温烟气及熔融盐或废热水、制冷剂等,而放热流体为水、空气等,因此,双流道结构的储热器更具实际应用价值。为提高储、放热速率,必须对储热器进行传热强化。论文作者所在课题组自主开发了双流道结构的管壳式储热器、枕形板式储热器及螺旋缠绕管式储热器,实验研究了上述三种新型储热器的传热性能,并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对其在放热条件下的热性能进行了综合对比,揭示了不同类型储热器的适用范围。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本论文设计开发了一种套管结构的双流道管壳式储热器,区别于传统的管壳式换热器,该新型管壳式储热器的管程部分采用套管式结构。为了强化储、放热过程的传热,制备出高导热系数的石蜡/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填充于套管环隙中,管程及壳程分别为流体通道,实现双流道换热。为便于实验研究,管程和壳程均采用水作为换热流体,通过实验探究了该储热器在不同流量下管程及壳程的储、放热性能,储热水温恒定为55℃,放热水温设置为30℃,流量均为300 L/,500 L/h,800 L/h,1000 L/h及1200L/h。结果表明壳程的储热量及放热量高达13.5 MJ及10.1 MJ,平均工作功率约为4 kW至14 kW,管程储热过程总储热量及放热量为10.1 MJ及9.9 MJ,工作功率为2.5 kW至10.0 kW。构建了管壳式储热器的传热数值模型,探究了不同石蜡/膨胀石墨复合相变材料的密度、内管直径、翅片扩展表面及隔板间距对储热器热性能提升的影响,对其参数进行了优化。获得的优化参数为:复合相变材料的密度为600 kg/m~3,导热系数为5.16W/(m·K)、内管的管径为19 mm、翅片为高度6 mm,厚度2 mm的矩形翅片、隔板间隔为100 mm。(2)进一步自主设计开发了一种结构紧凑的新型双流道枕形板式储热器。枕形板是由两块不锈钢板重叠密封而成,板内分布有两个流道分别走储热和放热流体,三水醋酸钠作为相变材料填充于板片间隙中。通过实验探究了该枕形板式储热器的热性能,储热水温为75℃,放热水温为25℃,流量均为100 L/h,200 L/h,300 L/h,400 L/h及500 L/h。实验结果表明,该枕形板式储热器的放热能量为4.3 MJ至6.3 MJ,平均工作功率保持在2 kW至5 kW以上。采用总传热系数及传热面积的乘积UA值来评估该储热器的传热性能,对于100 L/h至500 L/h的流量,UA值从25 W/K变化至70 W/K,储热过程的UA值略高于放热过程。(3)进一步设计开发了一种制备工艺简单的双流道多层缠绕管式储热器,其中换热管呈螺旋缠绕状,采用三水醋酸钠作为相变材料填充于管间隙中。通过实验探究了该缠绕管式储热器在不同流量下的储、放热性能,流量均为100 L/h,200 L/h,300 L/h,400 L/h及500 L/h。实验结果表明,当流量为500 L/h时,储热器的放热平均功率约为1.73 kW至10.0 kW,总放热能量为15.23 MJ。UA值随着流量的增加呈现线性增加趋势,当流量从100 L/h增加至500 L/h时,UA值从72 W/K增加至83 W/K。(4)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在相同类型相变材料及相同储热量的条件下,综合对比了上述三种不同结构的双流道储热器的放热性能。模拟分析结果表明,管壳式储热器具有最高的出口温度及最大的放热功率,适用于高出口温度需求的应用,但并不适用于体积较小的场合。缠绕管储热器总体上具有良好的热性能,单位面积单位温差内的传热速率为180 W/m2.K,单位体积的放热功率为115 kW/m~3,证明该类储热器具有良好的综合热性能,但该类储热器的流体工作压降较高,不适宜应用于对压降要求严格的场合中。枕形板式储热器相比其它两类储热器,具有最平稳的出水温度,适用于要求出口温度平稳的场合。
其他文献
行人重识别是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判断图像或者视频中是否存在特定行人的技术,由于其在视频监控系统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前景,行人重识别逐渐成为视频分析领域的研究热点。然而,由于相机分辨率变化、行人图像背景复杂、行人姿态变化等原因,行人重识别的相关研究依然非常具有挑战性。本文围绕行人重识别任务的特征提取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多个模型,具体如下:(1)为了提取语义对齐的行人组件特征,设计了一个卷积可变形组件模型。
随着社会科学和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以及室内装饰材料对涂料的要求越来越高,防腐、防火和抗菌等多功能环保涂料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采用生物基原料,制备以水为介质的防火抗菌水性环氧涂料,不含甲醛、苯和乙二醇醚等有毒挥发性有机物,健康环保。使用天然物质阿拉伯胶,简便高效、一步制备亲水性石墨烯,利用其高热稳定性、优异的阻隔性能和化学惰性以及良好的力学性能,来提升水性环氧复合材料的力学、防火和防腐等性能
涡卷弹簧自动张紧器能够为发动机前端附件驱动系统(Engine Front End Accessory Drive System,简称为EFEADS)提供稳定的张力支持,有维持带段张力稳定和减少张力波动的作用。目前国内对涡卷弹簧自动张紧器的研究较少,而且国内的研发设计主要依靠经验,缺乏相应理论基础和性能计算。所以通过相关的理论分析和CAE仿真对涡卷弹簧自动张紧器进行计算,可以提高张紧器研发效率,减少
经过道路行业的多年努力,我国路面结构承载能力不足的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在高温潮湿地区,路面抗滑不足以及抗滑性能快速衰减等表面功能问题正在成为道路行业新的挑战,特别是隧道路面问题更加严重。除此之外,我国是世界第一水泥产能大国,连续多年水泥产量超过全世界的一半。因此,将水泥基材料应于抗滑铺装领域具有重大价值。为了克服传统水泥基材料的缺陷,推动水泥基抗滑铺装层的发展。本文基于响应面优化设计方法,研发一种
大型海藻作为近海海域主要的初级生产力,影响着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同时,作为海洋生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人们提供着巨大的经济价值。海藻的生理生化活动受到环境中温度、光照以及海水盐度、营养盐浓度等多方面影响。长茎葡萄蕨藻(Caulerpa lentillifera)作为一种重要的暖温性大型经济海藻,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生态利用价值。但目前关于长茎葡萄蕨藻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生长层面,对于环境因子变化如何影响
1.7μm波段处于水分子两个吸收峰之间的低谷,覆盖C-H共价键的吸收峰,同时位于胶原蛋白和脂肪吸收峰的高峰,因此该波段激光器在聚合物焊接处理、有机物检测及测量、多光子荧光显微成像、光学相干层析成像以及激光手术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由于1.7μm波段位于传统稀土离子Er3+和Tm3+的发射光谱之间,缺乏高增益的增益光纤,难以实现1.7μm波段的单频光纤激光,因此关于1.7μm波段单频光纤激
齿轮是制造业中重要的基础零部件。随着制造业向“高端化”和“绿色化”的方向转型升级,啮合效率高、磨损率低、使用寿命长的齿轮产品需求在日益增加,因此,高性能新型齿轮传动的研究变得重要。同时,伴随着移动通信、汽车电装和智能家居等行业兴起的趋势,塑料齿轮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塑料齿轮传动的研究也非常重要。线齿轮是基于空间共轭曲线啮合理论而发明的新型齿轮机构,其通过一对主、从动接触线连续的点接触啮合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城乡发展面貌发生了极大改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中国城镇化已经进入中后期发展阶段。科学评估第一轮新型城镇化规划的实施情况,积极开展新一轮新型城镇化规划的编制工作,意义重大。加快以县城为主要载体的县域新型城镇化,是今后一段时间内有效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举措。
随着抗生素在不同水体中不断被检出,其引发的水污染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由于存在毒性大,生物降解性低等特点,目前大多数处理手段难以达到理想的抗生素去除效果。电芬顿技术是一种能够有效去除废水中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的电化学高级氧化技术。非均相电芬顿能克服传统均相芬顿体系存在的应用p H窄,铁泥污染等不足。将催化剂与碳阴极复合可促进H2O2的原位利用,提高催化剂的循环利用率。基于此,本课题以金属有机框架(MOFs
Mg基合金作为镍氢电池负极具有电化学容量高(Mg2Ni H4、Mg Ni非晶的理论电化学容量分别为999m Ah/g、646m Ah/g)和资源丰富等优点,然而,Mg基合金电极在充/放电循环过程中容量衰减特别严重,前人的研究中普遍将其归因于Mg在碱性电解液中的腐蚀,并通过合金化等措施抑制Mg的腐蚀来提高循环稳定性,虽取得一定进展,但仍不能满足镍氢电池负极的商用要求。本文以Mg Ni基非晶合金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