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建国初期的思想文化批判为研究对象。建国初期对电影《武训传》、对俞平伯及其著作《<红楼梦>研究》和对胡适思想、胡风文艺思想的批判,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事件,对新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走向有重大的影响。建国初期思想文化批判形成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涉及党的执政方式、知识分子的定位、学术属性与价值、宗派斗争、思想改造方式等问题。对建国初期思想文化批判进行分析,对解剖开展思想文化批判的原因及其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影响尤为重要。文章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建国初期思想文化批判发生的原因。论及国际形势、国内形势、知识分子思想状况、社会主义改造及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需要,以及个人因素和党内知识分子的学术价值取向对开展思想文化批判的影响。第二部分,主要对建国初期开展思想文化批判的社会作用进行分析。即肯定开展思想文化批判的正面效应,又指出了其负面影响。正面效应在于,对统一全党全国人民的思想,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具有积极的作用。负面影响在于在思想文化批判中将学术问题简单化、绝对化、政治化。不利于于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发展,给知识分子造成了伤害,给党内“左”倾思想发展留下了隐患。第三部分,是对建国初期思想文化批判的反思。主要从开展思想文化批判的必要性,其中存在的非理性因素和现实启示三方面来展开分析。通过对建国初期思想文化批判的回顾与反思,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1、以政治斗争的方式解决学术问题,不符合科学发展规律,不利于学术繁荣。建国初期思想文化批判的主要对象是学术思想,除胡适的思想比较复杂,需另当别论之外,其他人的学术观点基本属于学术层面的问题,属于是人民内部矛盾,并非敌我矛盾,对于思想问题学术问题应通过争论和批评的方式,并在社会实践中逐步解决,而不应运用政治手段,甚至运用对敌斗争的方式。2、对知识分子的思想改造应以教育为主。知识分子具有的特殊属性,他们既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又是思想文化的传播者,社会地位及重要性突出。用简单过激的方式解决知识分子问题容易导致问题的复杂化,引起知识分子的不满和抵制。所以用引导和教育的方式,说服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比简单压制,批评斗争的效果更好。正视知识分子的作用,保障他们的人身及合法权益,对于引导其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做出贡献,才是积极的态度和有效的措施。3、建国初期开展思想文化批判的合理性和必要性不容忽视。建国初期,国内思想状况十分复杂,与巩固新的人民民主政权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与确立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以适当的方式和适当的规模,积极稳妥地开展思想文化战线的斗争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