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全球多元化语境中,龙应台是一个典型的公共知识分子。她是一位知名的作家、学者、政府官员与社会批评家,更是一个普通的女儿、母亲与妻子。多重的社会身份与文化经验拓宽了她的写作视野。她不仅常以“地球村公民”的角度来分析与解读台湾本土及国际社会的现实问题与文化现象,还常以女性视角去观察、体验与书写人生。其作品中东西方文化因子的互渗与融合,也使得龙应台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成为一个内涵丰富的“个案”。本文力图通过对龙应台不同时期作品的研究,来展现她创作的精神风貌,为华文文学的深入研究提供素材。本文由前言、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构成。本文前言简略地介绍了选题依据、龙应台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正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从社会的角度出发,以龙应台早期的成名作《野火集》为考察对象,集中分析了龙应台对台湾社会的批判,包括国民性批判、教育批判、体制批判,来探究她创作中的立人精神、对问题孜孜以求的探寻精神及与时偕行的批判精神。第二章从文化的角度出发,以龙应台的《人在欧洲》《面对大海的时候》《请用文明说服我》等作品为考察对象,分析她的文化杂文,来探讨她对东西方文化各自利弊的认知,并以此为基础来窥探她对理想文化的构想。第三章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以她人到中年后写下的关于思考历史的作品,如《看世纪末向你走来》《百年思索》《这个动荡的世界》为考察对象,来探视她的人道主义精神及对真善、公平与正义的追求。这些都表现在她对小人物的关怀与怜惜、对“问责历史”的关注、对人性的审视之中。第四章从家庭的角度出发,以龙应台的亲情散文集《目送》《天长地久——给美君的信》与小说集《银色仙人掌》和杂文集《美丽的权利》为考察对象,来探寻她对女性婚姻困境的同情,对家庭的离散认知及对上下代际关系的理性思考。自由主义式的亲子教育及对父母“离与逝”的思考都是她对伦理关系不懈努力与探索的结果。结语部分对龙应台的创作进行了总结。纵观龙应台的创作历程,尽管每个时期她身处的历史语境不同,关注的话题也不尽相同,但背后始终不变的是她对世界、对问题、一以贯之的观察与探究,正是对问题持久的、深入的思考及对人的真诚关怀成就了她的文学写作。高度的思想性是她文学创作的核心魅力之所在,也与她作品中的人道主义精神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