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化理论模型认为长期稳定的、有承诺的浪漫关系具有适应性优势(尤其对女性而言):男女双方的结合可以促进双亲抚育,增加后代的存活几率等;同时,稳定的、令双方满意的恋爱关系可以给个体带来积极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益处。所以,恋爱中个体应该具备适应性的维持长期浪漫关系的心理机制。以往有大量关于恋爱双方如何维持长期浪漫关系的相关研究,但从早期注意加工机制方面进行考察的研究还相对较少。现有研究主要基于进化心理学理论,通过考察恋爱中个体对不同吸引力面孔的注意偏向来研究恋爱中个体的长期浪漫关系维持机制,并发现恋爱中个体会对高吸引力异性表现出不注意以抵御来自潜在替代对象的威胁。但目前该领域几乎还没有涉及注意偏向的脑机制研究,同时也缺乏来自东方文化背景下的证据支持。本研究拟基于进化心理学理论,从社会认知取向出发,采用问卷法、实验法,并结合事件相关电位技术(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fMRI)来考察恋爱中女性对不同吸引力面孔注意偏向的行为模式及脑机制,探索我国恋爱中女大学生在早期注意加工阶段维持长期浪漫关系的相关心理机制,以此为进化心理学及关系维持领域的理论提供相关的实证证据。 本文共包括三个研究、8个实验,对恋爱中女性对不同吸引力面孔注意偏向的探索不断纵向推进。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对我国女性婚恋价值观的约束,维持长期浪漫关系对中国女性而言尤为重要。研究1首先考察在基线水平下(baseline condition,即无任何关系动机启动的状态),恋爱中女性对不同吸引力面孔的注意偏向。探索恋爱中女性是否会通过减少对高吸引力异性的注意以抵御来自高吸引力异性对目前恋爱关系的威胁,即相对单身女性而言,恋爱中女性是否对高吸引力异性的注意会相对较少。研究2在研究1的基础上继续考察在有关系动机启动的状态下(本研究选用爱情启动),恋爱中女性在早期注意加工阶段对不同吸引力面孔会表现出怎样的注意偏向来反映长期浪漫关系维持的心理机制。研究3在研究2的基础上,采用ERP和fMRI技术,进一步考察恋爱中女性在关系动机启动下对不同吸引力面孔信息加工的大脑活动时间进程以及导致个体表现出不同注意加工偏向的内在脑机制。 具体而言:研究1中的实验1,采用经典的点探测任务(dot probe task),使用四种不同吸引力的面孔材料(高吸引力男性、中等吸引力男性、高吸引力女性、中等吸引力女性),在目标刺激呈现500ms的时程内,考察在基线水平下恋爱中女性对高吸引力异性的注意是否显著少于单身女性。结果并没有符合研究预期。但基线水平下的恋爱中女性对高吸引力异性已表现为不注意。实验2的ERP研究,采用隐蔽定向任务(covert orienting task),仅选用高、中等吸引力的男性面孔作为刺激材料,通过问卷区分不同求偶动机状态下的单身和恋爱中被试,对单身和恋爱中女性的注意偏向进行考察。结果发现在晚期慢波成分500~650ms的时程内,高吸引力异性面孔在处于稳定恋爱关系中的女性头皮诱发了比有求偶动机的单身女性更小的正波或更大的负波。说明相对恋爱中女性而言,有求偶动机的单身女性被高吸引力异性所吸引,并需要动用更多的注意资源将注意从高吸引力异性面孔上转移。研究1表明,在基线状态下,恋爱中女性对高吸引力异性的注意加工显著少于有求偶动机的单身女性,并且对高吸引力异性表现出不注意。 由于以往研究证明动机状态与注意偏向密切相关,在研究2中,我们选用爱情启动作为关系动机启动,通过三个实验来考察不同爱情启动方式对恋爱中女性对不同吸引力面孔注意偏向的影响。实验3采用爱情的语义启动,结合点探测任务对恋爱中女性的注意偏向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在控制启动和爱情启动两种条件下,恋爱中女性对高吸引力异性面孔均表现为不注意;但当爱情启动后,恋爱中女性对高吸引力同性面孔的注意显著增加,并表现出注意难以脱离。而以往国外采用情景爱情启动的研究并没有在高吸引力同性面孔上发现类似的结果。我们推测这可能是由于负性爱情表征激活了中国恋爱中女性的配偶保护动机(mate-guarding motive)。为了考证是文化差异还是实验方法的差异导致了不同的实验结果,实验4采用爱情的情景启动,并结合空间线索任务(spatial cueing task)考察恋爱中女性对不同吸引力面孔的注意偏向。结果发现,当积极的爱情体验被激活后,恋爱中的女性对高吸引力同性面孔的注意并没有显著增加,也未表现出注意脱离困难;同时,恋爱中女性在爱情和控制启动两种条件下对高吸引力异性均表现为不注意。综合实验3和实验4的结果,我们认为爱情表征的激活可能会影响恋爱中女性对同性面孔的注意偏向。于是,继续考察内隐的爱情启动是否也会激发个体负性的爱情表征从而使恋爱中女性表现出对高吸引力同性面孔的注意难以脱离。由于嫉妒水平与个体对高吸引力同性的注意偏向密切相关,实验5采用恋人姓名的内隐启动(控制启动为兴趣爱好),并结合空间线索任务,考察高、低嫉妒水平的恋爱中女性对不同吸引力面孔的注意偏向。结果发现,内隐爱情启动后,高嫉妒水平的恋爱中女性对高吸引力同性面孔的注意显著增加,并表现出注意脱离困难;高、低嫉妒水平的女性对高吸引力异性面孔均表现为不注意。结果表明内隐爱情启动或爱情启动与高吸引力同性面孔的交互作用可能更易诱发高嫉妒水平恋爱中女性的配偶保护动机,从而导致对高吸引力同性的注意增加。 研究1和研究2的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在基线水平还是在爱情启动状态下,恋爱中女性对高吸引力异性均表现为不注意;而在激活爱情表征的爱情启动下,恋爱中女性,特别是高嫉妒水平的恋爱中女性,会对高吸引力同性的注意显著增加,并表现为注意脱离困难。那么高、低嫉妒水平的恋爱中女性对高吸引力同性的这种注意偏向在不同的时间进程内具有怎样的加工特点?首先,通过预实验6a,采用ERP技术,验证了在基线水平下高、低嫉妒水平的恋爱中女性对同性面孔的注意加工没有显著差异。实验6b,选用高、中等吸引力的女性面孔作为刺激材料,同样采用ERP技术结合隐蔽定向任务,考察在恋人姓名的内隐爱情启动下,高、低嫉妒水平的恋爱中女性对同性面孔信息加工的脑机制。结果发现:在晚期慢波成分400~550ms的时程内,内隐爱情启动使高吸引力同性面孔图片诱发了高嫉妒水平恋爱中女性比低嫉妒水平恋爱中女性更大的正波或更小的负波;在内隐爱情启动后,高吸引力同性面孔比中等吸引力同性面孔图片诱发了高嫉妒水平的恋爱中女性更大的正波或更小的负波;相比控制启动,高吸引力同性面孔图片在爱情启动后诱发了高嫉妒水平的恋爱中女性更大的正波或更小的负波。结果表明在内隐爱情启动后,高吸引力同性或因作为个体恋爱关系的威胁刺激而占用了高嫉妒水平恋爱中女性更多的注意资源。实验7在实验6b的基础上,结合fMRI技术对在内隐爱情启动下高嫉妒恋爱中女性对高吸引力同性注意增加的原因进行初步探讨。结果发现:在内隐爱情启动下,相比低嫉妒恋爱中女性,高嫉妒恋爱中女性在尾状核、扣带回、脑岛、前扣带回、丘脑、内侧前额叶、中扣带回等脑区有更强的激活。其中部分负性情绪脑区的激活可能初步验证了本研究对高嫉妒恋爱中女性在爱情心理表征被激活后对高吸引力同性面孔注意增加的原因的推论:相对低嫉妒恋爱中女性而言,高嫉妒恋爱中女性的负性爱情表征更易被激活,从而激活了个体的配偶保护动机,导致对高吸引力同性的注意增加。 本论文主要关注了我国恋爱中女大学生在早期认知加工阶段对不同吸引力面孔的注意偏向所表现出的长期浪漫关系维持特点,为进化心理学和浪漫关系维持领域的理论提供了来自东方文化的实证证据。同时,本研究采用ERP技术对恋爱中女大学生注意偏向的脑机制进行探讨,弥补了该领域在脑机制研究上的空白;并且通过脑成像技术对注意偏向产生的原因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和解释。本文验证了恋爱中女性在早期注意加工阶段存在两类长期浪漫关系维持的加工机制:一是对高吸引力异性的不注意;二是对高吸引力同性的注意难以脱离。恋爱中女大学生的长期浪漫关系维持在以上两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1)无论在基线还是在爱情启动状态下,恋爱中女性在早期注意加工阶段对高吸引力异性均表现为不注意。恋爱中女性可能通过对高吸引力潜在替代对象的不注意来降低被吸引的风险,保持对目前恋爱关系的承诺。 (2)在爱情心理表征被激活后,恋爱中女性对高吸引力同性分配了更多地注意资源,并表现出注意脱离困难。这可能是由于负性的爱情心理表征使恋爱中女性将高吸引力同性视为浪漫关系维持的重要威胁,而对高吸引力同性的注意有利于恋爱中女性察觉潜在同性竞争对手,并及时采取配偶保护策略。 (3)高、低嫉妒水平的恋爱中女性在爱情启动后表现出不同的关系维持特点:爱情心理表征被激活后,高嫉妒水平恋爱中女性对高吸引力同性的注意增加并表现出注意难以脱离,而低嫉妒水平的恋爱中女性并未表现出相似的注意偏向特点。这可能是因为高嫉妒水平恋爱中女性的负性爱情心理表征被激活,从而对高吸引力同性产生了群体内竞争的警觉,由此导致对高吸引力同性分配了更多的注意资源;当积极的爱情体验被激活后,高、低嫉妒水平的恋爱中女性均未表现出对高吸引力同性的注意偏向。这也提示不同的爱情体验可能会影响恋爱中个体的关系维持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