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明确三种不同训练方式对脊髓损伤大鼠功能恢复的影响及差别。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45只,采用改良Allen’S撞击法制作T9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训练组(减重平板组、游泳组、转笼组)、对照组。术后8d开始训练,30min/d,共4周。分别在损伤前、损伤后1d、7d、14d、21d、28d、35d时采用斜板试验、改良Tarlov评分、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定。损伤后35d,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脊髓及腓肠肌形态变化,计算肌纤维横截面积和直径大小。结果:①减重平板组和游泳组斜板试验、改良Tarlov评分和BBB评分在训练后各个时间点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且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转笼组评分虽也有一定程度增加,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各组损伤部位脊髓的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都显示减重平板组改善较明显(光镜显示损伤部位组织水肿消失,细胞空泡变性减轻,神经元及胶质细胞形态有所恢复,神经纤维增生明显;电镜显示髓鞘分离现象明显减轻,轴索与髓鞘间的空隙减少,结构趋于完整),游泳组的改善次之,而转笼组的改善不明显。③各组腓肠肌肌纤维的形态、横截面积和直径大小比较,显示减重平板组肌肉萎缩程度改善最大,其肌纤维横截面积和直径接近正常组数值(减重平板组横截面积5533.45±1446.44μm~2 ,直径83.22±9.85μm ,正常组分别是5548.91±1384.39μm~2,83.69±11.29μm,两组比较P>0.05)。游泳组较对照组也有较大改善(横截面积4604.91±850.08μm~2,直径76.75±7.56μm,对照组分别是3615.91±1283.97μm~2,66.24±13.27μm,两组比较P<0.05)。但转笼组肌肉萎缩程度较重(横截面积3983.09±835.31μm~2,直径71.95±6.82μm),与对照组差别不大(P>0.05)。④运动耐受情况和安全性:减重平板组和转笼组安全性较好,而游泳组存在安全风险,运动训练中出现了2只大鼠因耐力不足而溺死的情况。结论:三种训练方式均不同程度地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而减重平板训练和游泳训练效果优于转笼训练;从运动耐受和安全性等方面综合考虑,减重平板训练更适合作为SCI大鼠的运动训练方式。目的:明确减重平板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远端脊髓形态学的影响。方法:成年雌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对照组和减重平板组。采用改良Allen’S撞击法制作T9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模型。术后8d开始训练,30min/天,共4周。分别在损伤前、损伤后1d、7d、14d、21d、28d、35d时采用斜板试验、改良Tarlov评分、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进行运动功能评定。损伤后35d,通过光镜和电镜观察损伤远端脊髓及腓肠肌形态变化,计算肌纤维横截面积和直径大小。结果:①减重平板组三项运动功能评分在训练后各个时间点均较对照组显著增加(P<0.05)。②减重平板组肌肉横截面积和直径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并接近正常组数值(P>0.05)。③光镜示减重平板组远端脊髓的运动神经元仍保留有较多突起,尼氏体无明显减少;电镜显示减重平板组髓鞘分离程度明显减轻,轴索与髓鞘间的空隙减少,结构趋于完整。而对照组改善不明显。结论:减重平板运动可有效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及神经肌肉功能的恢复;并促进远端脊髓形态的恢复,减轻远端神经元的继发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