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国家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奠定很大程度上要依赖文化软实力。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文化“走出去”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跨文化交际活动促进人类社会的发展,其中,翻译活动是最主要,最重要的手段。人类社会借助翻译活动,交流文化,彼此促进。国家和民族的形象塑造以及文化的推广与传播效果与翻译的质量密切相关。因此,中译外作为国家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途径,对提升我国的软实力具有关键作用。中国文学作品中包含大量的文化负载词,文化负载词是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和载体,展示中华民族的历史和社会文化。因此,中国文学作品的翻译活动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至关重要。然而,在翻译实践中,不同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加大了译者的翻译难度,成为跨文化交流的最大的障碍。采取何种翻译策略和方法处理中国文学文本中的文化负载词,成为译者关注和研究的重点。传统翻译理论从语言层面的对等或功能对等的语言学层面研究翻译行为,译者在重原文形式还是原文内容,靠近源语还是目标语,采用归化还是异化策略等方面争论不休。目的论打破了等效论的束缚,指出翻译是有明确目的性的人类跨文化交际活动,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译文文本生产活动,而这一活动需要翻译活动参与者通过协商来完成。该理论允许同一原文根据不同的译文目的和翻译委托译成不同的译本,并把研究重点放在目标读者和翻译任务委托者身上。目的论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即翻译行为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也就是说,译者需要根据目标文本的翻译目的来决定在翻译中应当采取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本文在目的论的指导下,选取《阿Q正传》TT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探讨译者的翻译目的以及为了达到此翻译目的译者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方法。通过分析研究杨、戴《阿Q正传》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发现译本的翻译目的为:帮助目标语读者理解鲁迅的作品内容,激发读者对中国文学的兴趣和热爱,从而有效地传播中国文化,搭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达到不同民族之间文化交流的目的。依据目的原则,译者采取以目标语读者为中心的归化翻译策略倾向和释译,替代,仿译等顺从归化策略的翻译方法,充分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认知能力,用目标语的表达习惯传达文化的内涵,同时辅之以必要的异化翻译策略和音译,音译加文内注释和直译等顺从异化策略的翻译方法,避免目标语读者对译本产生歧义和误解。在翻译中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负载词时,译者应充分考虑翻译的接受语境和目标语读者的接受能力,使译文在展示原作主旨和意蕴的同时,更加符合目标语读者的审美趣味,采用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翻译策略,加强译文的可读性,完成目标文本所要达到的文化交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