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构建一种新型的丝素蛋白生物支架用于胃癌细胞体外三维培养目的:肿瘤细胞体外三维培养技术,作为连接肿瘤细胞二维培养技术和体内动物荷瘤模型的桥梁,能够较好地在体外模拟肿瘤细胞的体内生长环境。这项技术开辟了一项新的肿瘤细胞培养及研究领域,同时也是构建新型肿瘤体外药敏实验方法学的基础。本实验拟采用一种温和无毒的方法,提取桑蚕蚕茧中的丝素蛋白,构建一种稳定的生物蛋白支架,对其形貌进行表征,并探究其用于胃癌细胞体外三维培养的可行性。方法:在温和而无毒的条件下,采用脱胶、冻干等步骤,构建一种新型的丝素蛋白生物支架,通过扫描电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其形貌进行表征;采用荧光染色和HE染色的方法观察胃癌细胞株MKN45在其内部的生长情况,同时评估该生物支架在培养液中的稳定性。结果:成功地构建了一种可用于胃癌细胞体外三维培养的丝素蛋白生物支架。在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其内部呈多孔结构,孔径大小介于31.8-108.5μm之间;在利用该支架对胃癌细胞株MKN45进行培养的第1天、第10天、第21天,分别对支架内的细胞进行荧光染色和镜下观察,我们发现支架内部的细胞由零散的单个细胞生长成为不规则的三维多细胞团;另外,在培养的第21天,对支架进行石蜡包埋切片及HE染色,也证实了胃癌细胞株MKN45沿着支架内部孔隙呈聚集团状三维生长。结论:从桑蚕蚕茧中提取的丝素蛋白是一种很好的生物材料,可用于构建一种新型稳定的胃癌细胞体外三维培养模型。第二部分建立一种新型胃癌细胞体外三维培养胶滴模型及染色—数字图像药敏法目的:采用商品化的鼠尾I型胶原蛋白,构建一种稳定可靠的胃癌细胞体外三维培养胶滴模型;基于此模型设计“染色—数字图像药敏法”,初步探索其用于后续体外肿瘤药敏实验的可行性。方法:以商品化的鼠尾I型胶原蛋白溶液为原料,制备包裹有人胃癌细胞株BGC823的胶滴,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BGC823细胞株在胶滴中的生长情况;在培养的第8天,利用中性红溶液对鼠尾胶滴中的活细胞进行染色,经过固定、洗涤、风干等程序后,利用倒置荧光相差显微镜获取胶滴的图像,Image Pro Plus图像处理软件计算胶滴中染色区域的积分光密度(Integrated Optical Density,IOD),从而对胶滴中的活细胞进行定量;我们接着考察了鼠尾胶滴中的活细胞数量与该方法计算出的积分光密度是否存在相关性;最后我们利用该方法计算了不同浓度的顺铂对于胃癌细胞株BGC823的抑制率。结果: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胃癌细胞株BGC823在鼠尾胶滴内部呈良好的三维生长,因此我们成功构建了胃癌细胞体外三维培养胶滴模型;在利用该模型进行细胞培养的第8天,采用染色—数字图像定量法成功对胶滴内的染色区域进行了积分光密度定量,且证实了该方法计算出的积分光密度与胶滴内的活细胞数目呈良好的正相关性;另外,我们观察到,不同浓度的顺铂作用后的胶滴,其染色的深浅程度不同,我们利用该方法分别计算了0.2ug/ml和2ug/ml浓度的顺铂对于BGC823的抑制率。结论:成功地利用鼠尾I型胶原蛋白构建了胃癌细胞体外三维细胞培养胶滴模型,完善了基于该模型的染色—数字图像药敏法。该三维培养模型及数字图像药敏法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