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中靶区及危及器官体积与空间位置变化的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birdinf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MRI监测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中靶区及危及器官变化,分析治疗过程中肿瘤体积退缩、空间形状改变以及周边危及器官空间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探讨宫颈癌更改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时机。方法入组首诊的宫颈癌患者16例,均采用调强放射治疗加同步化疗加腔内后装近距离照射的综合治疗模式,并于宫颈原发灶剂量(TD)23.4-27Gy/13-15f时行二程定位CT扫描,制作二程调强放疗计划,于TD30.6Gy/17f时实施二程调强放疗计划继续推量至48.6Gy/27f。分别于放射治疗前、原发灶TD9Gy/5f、18Gy/10f、27Gy/15f、36Gy/20f及48.6Gy/27f时即每周各进行一次盆腔MRI扫描,所获取的MRI图像分别命名为MR0f、MR5f、MR10f、MR15f、MR20f、MR27f,与第一次CT模拟定位扫描图像(CT0f)进行盆腔骨性标志配准融合,融合好的图像分别命名为CT/MR0f、CT/MR5f、CT/MR10f、CT/MR15f、CT/MR20f、CT/MR27f,分别在融合图像上勾画靶区与危及器官,并将勾画的靶区图像通过交互信息法映射并导入至CT0f。分别计算CT/MR0,5,10,15,20,27f融合图像中靶区及危及器官的体积(V)、体积变化率(△V%)及DICE相似度(DSC)。放射治疗初始连续3天每日接受放疗前、之后每周一次CBCT(Cone Beam CT,锥形束CT)扫描进行摆位误差校正。结果1.体积(V)变化情况。1)肿瘤靶区:原发灶(GTV-T)的V随放疗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呈线性负相关(P<0.001),全组患者GTV-T平均值从放疗前的79.62cm3逐渐减少至放疗结束的20.86cm3,平均变化率为73.80%,各分次间的V有显著性差别,其中,V0f分别与V10f、V15f、V20f、V27f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V0f与V5f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盆腔淋巴引流区(CTV)的V变化较小,放疗前后平均变化率为9.56%,各分次放疗间体积均无显著差异(P>0.05);宫体(CTV-T)体积变化最小,最为稳定。2)危及器官:膀胱体积变化幅度最大,小肠最为稳定。各分次放疗间体积均无显著差(P>0.05)。2.体积变化率(△V%)。1)肿瘤靶区:放疗至第5f、10f、15f、20f及27f时,全组患者GTV-T的体积变化率△V%5f、△V%10f、△V%15f、△V%20f、△V%27f分别为:(23.05±12.53)%、(40.35±13.63)%、(55.57±12.07)%、(64.06±9.57)%及(70.85±8.64)%,△V%5f分别与△V%10f、△V%15f、△V%20f、△V%27f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V%逐渐增大,肿瘤逐渐退缩,放疗第2、3周(放疗第5-15f)退缩最明显,第4周(放疗第15-20f)次之,第5周(放疗第20-27f)几乎进入平台期;CTV及CTV-T的△V%较小,平均值分别为8.02%和5.78%。2)危及器官:膀胱△V%最大,平均为53.71%,最高达325.94%,小肠的△V%最小,各分次放疗间的△V%均无显著差异(P>0.05)。3.DICE相似度(DSC)。1)肿瘤靶区:全组患者GTV-T的DSC5f、DSC10f、DSC15f、DSC20f、DSC27f分别为:0.65±0.16、0.56±0.11、0.54±0.12、0.48±0.10及0.37±0.12,放疗过程中GTV-T的DSC逐渐减小,呈线性负相关(P<0.001),各分次放疗间的DSC有显著差异(P<0.001),DSC5f分别与DSC10f、DSC15f、DSC20f、DSC27f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CTV-T的DSC变化幅度最大,平均为0.52,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0.92,其中40%(32/80中)的DSC低于0.5。CTV的DSC平均为0.86,最大为0.96,最小为0.75,说明放疗过程中变化幅度很小。CTV-T及CTV各分次放疗间的DSC均无显著差异(P>0.05)。2)危及器官:DSC由小到大依从为乙状结肠、膀胱、直肠和小肠。各分次放疗间的DSC无显著差异(P>0.05)。4.靶区及危及器官的△V%与DSC之间的相关性。1)肿瘤靶区的△V%与危及器官的DSC的相关性:GTV-T的△V%与膀胱、直肠的DSC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295、-0.231,P<0.05);而CTV的△V%仅与直肠、乙状结肠及小肠的DSC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06、-0.357及-0.376,P<0.01)。2)危及器官的△V%与肿瘤靶区的DSC的相关性:膀胱的△V%与GTV-T、CTV-T的DSC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263、-0.310,P<0.05);直肠的△V%与GTV-T、CTV-T及CTV的DSC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284、-0.300及-0.344,P<0.01)。结论1.宫颈癌GTV-T的V、△V%及DSC均随放疗次数的增加呈线性关联,放疗第2、3周肿瘤退缩最明显,空间位置变化最大,放疗第2周/10f可能是更改调强放疗计划的最佳时机。2.膀胱的△V%与靶区GTV-T、CTV-T的DSC均呈显著负相关,直肠的△V%与GTV-T、CTV-T、CTV的DSC也均呈显著负相关,可见膀胱和直肠的体积变化将导致靶区的空间位置的改变。3.GTV-T的△V%与膀胱、直肠的DSC之间都呈显著负相关,CTV的△V%与直肠、乙状结肠、小肠的DSC也均呈显著负相关,可见GTV-T及CTV的体积变化将导致周围危及器官空间位置的改变。4.靶区及危及器官的△V%及DSC大小可望成为自适应放疗(ART)中修改放疗计划的评估指标,其阈值大小有待进一步研究加以明确。
其他文献
目的预测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对7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缺血性脑卒中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700例患者中2个月内发生缺血性
从城市功能视角构建城市发展质量指标体系,对2005~2015年京津冀城市群14市的城市发展质量进行了测度,并采用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等对京津冀城市群14
11月2日上午,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院长Dean Mills教授、国际交流中心主任Fritz Cropp博士和中国项目总监章于炎博士访问人大新闻学院。人大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倪宁教授、副院长
目的通过中药益气养阴、化瘀散结法为主之中药方配合伽玛刀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观察患者实体瘤变化情况、中医证候变化情况、体重及KPS评分情况、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情况,从
略评《中庸》──是适中至当,还是平凡庸碌?(香港)黄展骥常听说:"中庸之道是最正确、美好、适当适中的道理。""中庸之道是最高深、最不偏不倚的正常、平实人生哲理。"人们究竟在说什么
目的:基因甲基化状态改变是肿瘤获得性耐药产生的重要途径之一。DNMT1、DNMT3a是基因甲基化的重要调节因子。多项研究表明DNMT1、DNMT3a的异常表达可能影响肿瘤对化疗药的敏感
目前通常使用Bartz方法来计算液体火箭发动机推力室燃气强迫对流传热系数。Bartz方法没有考虑推力室燃烧区域分布和边界层厚度变化等实际情况对燃气热流的影响,不能很好的反
2010年9月19日晚,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艺术学院学报主编李立新在美术系207室进行了以“感性化设计——未来设计的方向”为题的讲座。
目的初步探讨二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hibitors,TKI)——尼洛替尼、达沙替尼治疗慢性髓性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患者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目前我国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越发激烈,对于企业自身而言,只有不断完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等,才能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有效的企业内部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