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MRI监测宫颈癌调强放射治疗中靶区及危及器官变化,分析治疗过程中肿瘤体积退缩、空间形状改变以及周边危及器官空间位置移动的变化规律,探讨宫颈癌更改调强放射治疗计划的时机。方法入组首诊的宫颈癌患者16例,均采用调强放射治疗加同步化疗加腔内后装近距离照射的综合治疗模式,并于宫颈原发灶剂量(TD)23.4-27Gy/13-15f时行二程定位CT扫描,制作二程调强放疗计划,于TD30.6Gy/17f时实施二程调强放疗计划继续推量至48.6Gy/27f。分别于放射治疗前、原发灶TD9Gy/5f、18Gy/10f、27Gy/15f、36Gy/20f及48.6Gy/27f时即每周各进行一次盆腔MRI扫描,所获取的MRI图像分别命名为MR0f、MR5f、MR10f、MR15f、MR20f、MR27f,与第一次CT模拟定位扫描图像(CT0f)进行盆腔骨性标志配准融合,融合好的图像分别命名为CT/MR0f、CT/MR5f、CT/MR10f、CT/MR15f、CT/MR20f、CT/MR27f,分别在融合图像上勾画靶区与危及器官,并将勾画的靶区图像通过交互信息法映射并导入至CT0f。分别计算CT/MR0,5,10,15,20,27f融合图像中靶区及危及器官的体积(V)、体积变化率(△V%)及DICE相似度(DSC)。放射治疗初始连续3天每日接受放疗前、之后每周一次CBCT(Cone Beam CT,锥形束CT)扫描进行摆位误差校正。结果1.体积(V)变化情况。1)肿瘤靶区:原发灶(GTV-T)的V随放疗次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呈线性负相关(P<0.001),全组患者GTV-T平均值从放疗前的79.62cm3逐渐减少至放疗结束的20.86cm3,平均变化率为73.80%,各分次间的V有显著性差别,其中,V0f分别与V10f、V15f、V20f、V27f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但V0f与V5f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盆腔淋巴引流区(CTV)的V变化较小,放疗前后平均变化率为9.56%,各分次放疗间体积均无显著差异(P>0.05);宫体(CTV-T)体积变化最小,最为稳定。2)危及器官:膀胱体积变化幅度最大,小肠最为稳定。各分次放疗间体积均无显著差(P>0.05)。2.体积变化率(△V%)。1)肿瘤靶区:放疗至第5f、10f、15f、20f及27f时,全组患者GTV-T的体积变化率△V%5f、△V%10f、△V%15f、△V%20f、△V%27f分别为:(23.05±12.53)%、(40.35±13.63)%、(55.57±12.07)%、(64.06±9.57)%及(70.85±8.64)%,△V%5f分别与△V%10f、△V%15f、△V%20f、△V%27f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01),△V%逐渐增大,肿瘤逐渐退缩,放疗第2、3周(放疗第5-15f)退缩最明显,第4周(放疗第15-20f)次之,第5周(放疗第20-27f)几乎进入平台期;CTV及CTV-T的△V%较小,平均值分别为8.02%和5.78%。2)危及器官:膀胱△V%最大,平均为53.71%,最高达325.94%,小肠的△V%最小,各分次放疗间的△V%均无显著差异(P>0.05)。3.DICE相似度(DSC)。1)肿瘤靶区:全组患者GTV-T的DSC5f、DSC10f、DSC15f、DSC20f、DSC27f分别为:0.65±0.16、0.56±0.11、0.54±0.12、0.48±0.10及0.37±0.12,放疗过程中GTV-T的DSC逐渐减小,呈线性负相关(P<0.001),各分次放疗间的DSC有显著差异(P<0.001),DSC5f分别与DSC10f、DSC15f、DSC20f、DSC27f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CTV-T的DSC变化幅度最大,平均为0.52,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0.92,其中40%(32/80中)的DSC低于0.5。CTV的DSC平均为0.86,最大为0.96,最小为0.75,说明放疗过程中变化幅度很小。CTV-T及CTV各分次放疗间的DSC均无显著差异(P>0.05)。2)危及器官:DSC由小到大依从为乙状结肠、膀胱、直肠和小肠。各分次放疗间的DSC无显著差异(P>0.05)。4.靶区及危及器官的△V%与DSC之间的相关性。1)肿瘤靶区的△V%与危及器官的DSC的相关性:GTV-T的△V%与膀胱、直肠的DSC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295、-0.231,P<0.05);而CTV的△V%仅与直肠、乙状结肠及小肠的DSC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306、-0.357及-0.376,P<0.01)。2)危及器官的△V%与肿瘤靶区的DSC的相关性:膀胱的△V%与GTV-T、CTV-T的DSC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263、-0.310,P<0.05);直肠的△V%与GTV-T、CTV-T及CTV的DSC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r分别为-0.284、-0.300及-0.344,P<0.01)。结论1.宫颈癌GTV-T的V、△V%及DSC均随放疗次数的增加呈线性关联,放疗第2、3周肿瘤退缩最明显,空间位置变化最大,放疗第2周/10f可能是更改调强放疗计划的最佳时机。2.膀胱的△V%与靶区GTV-T、CTV-T的DSC均呈显著负相关,直肠的△V%与GTV-T、CTV-T、CTV的DSC也均呈显著负相关,可见膀胱和直肠的体积变化将导致靶区的空间位置的改变。3.GTV-T的△V%与膀胱、直肠的DSC之间都呈显著负相关,CTV的△V%与直肠、乙状结肠、小肠的DSC也均呈显著负相关,可见GTV-T及CTV的体积变化将导致周围危及器官空间位置的改变。4.靶区及危及器官的△V%及DSC大小可望成为自适应放疗(ART)中修改放疗计划的评估指标,其阈值大小有待进一步研究加以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