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型与梗死部位相关性研究

来源 :长春中医药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yongliang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分析127例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不同梗死部位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进行初步探讨,并进一步做出相关性的统计分析,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初步理论依据,使中医治疗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科学性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式收集2017年01月-2018年12月期间符合要求的127例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患者的一般资料、发病时间、入组时间、影像学检查等常见因素。根据199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中医脑病急症科研协作组制定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试行)》的中医辨证标准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将梗死部位按照前、后循环供血区划分,前循环供血区多为MCA近段主干,少数为颈内动脉虹吸段闭塞引起的脑梗死;后循环供血区包括脑干、丘脑和小脑。划分出梗死部位所在的前、后循环后,采用SPSS17.0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录入、整理、统计处理,最终分析急性缺血性中风病中医证型与梗死部位的相关性。统计方法包括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fishers exact test分析。  结果:对127例按梗死部位在前、后循环的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病患者各中医证型进行统计,得到以下结果:  1.在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梗死部位在前循环供血区共89例,所占比例为70.08%,梗死部位在后循环供血区共38例,所占比例为29.92%。  2.在前、后循环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中,二者最常见证型并不相同,前循环急性期脑梗死常见证型以风痰阻络证为主,共33例占37.1%,其后是风痰瘀阻证共26例占29.2%,风火上扰证共21例占23.6%,气虚血瘀证、阴虚风动证与风痰火亢证所占比例相对较少;后循环急性期脑梗死常见证型以风痰瘀阻证为主,共19例占50.0%,其后依次是风痰阻络证共12例占31.6%,风火上扰证共3例占7.9%,气虚血瘀证与阴虚风动证所占比例相对较少,风痰火亢证未出现。  3.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型与不同梗死部位存在相关性,其中风火上扰证、风痰瘀阻证在前、后循环急性期脑梗死中的差异性存在统计学意义。  结论:本篇论文为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型与不同梗死部位的相关性研究,统计分析表明:  1.在急性期缺血性中风病中,前循环急性期脑梗死所占比例更大,与后循环急性期脑梗死相比较为多见。  2.在前循环急性期脑梗死中,风痰阻络证较为多见;在后循环急性期脑梗死中,风痰瘀阻证较为多见。  3.缺血性中风病急性期中医证型与脑梗死部位存在相关性。  本篇文章仅是初步的探索,确切的相关机制还有待进一步讨论。本文应用的统计分析能直观地反映中医辨证分型与现代医学客观指标的相关性,这为研究中医证型与脑梗死拓展了一个新的方向,使中医更具有科学性。
其他文献
目的: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女性步入围绝经期。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竞争增加,社会压力、精神压力以及家庭压力增大等,让围绝经期的症状更加明显,并严重影响女性的生
由北方昆曲剧院排演、梅花奖得主魏春荣领衔的昆曲“小全本”《狮吼记》,从首演至今已有近三年的时间了.回首三年前剧目初创的情形,仿佛还在昨日,而镌刻下时光印迹的是随着一
期刊
目的颈型颈椎病是各型颈椎病的前驱阶段,该阶段颈椎间盘还未出现退变或退变不明显,不易引起人们的重视,病情日久,严重影响人们正常工作、生活。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改善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