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跨境数据的自由流动可以带来数字贸易的飞速发展,提升全球贸易带来的经济价值;但是跨境数据的自由流动在拉动一国GDP增长的同时,也会给一国的国家安全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当一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包括加密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等落后时,可能会造成国家的关键信息等泄漏,危及国家的稳定与安全。为了保证国家安全,当前一些主要国家纷纷采取了对于数据跨境流动的规制措施,其中以欧盟、俄罗斯、澳大利亚为典型代表,这些国家对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境数据的自由流动可以带来数字贸易的飞速发展,提升全球贸易带来的经济价值;但是跨境数据的自由流动在拉动一国GDP增长的同时,也会给一国的国家安全带来负面影响,尤其是当一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包括加密技术、大数据处理技术等落后时,可能会造成国家的关键信息等泄漏,危及国家的稳定与安全。为了保证国家安全,当前一些主要国家纷纷采取了对于数据跨境流动的规制措施,其中以欧盟、俄罗斯、澳大利亚为典型代表,这些国家对跨境数据流动进行规制的主要目的在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稳定,这是可以肯定的做法。同时,在国际协定领域,TPP、CPTPP、USMCA、EPA等也对跨境数据流动进行了一定的约定(主要分布于“电子商务”章节)。但是因为“国家安全”具有内涵和概念的模糊和不确定性,各国在适用这些规制措施时,很可能形成“隐性”贸易壁垒,走向贸易保护主义。因此,本文从维护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重点研究了当前国内国际对跨境数据流动规制的主要措施,并就各种措施之间的内容和特点进行了分析,认为在以国家安全之名对跨境数据流动进行规制时要遵循平衡性原则,不能肆意扩大“国家安全”的范围,并就未来国际社会和中国跨境数据规制措施提出了一些设想,在兼顾国家的安全利益的同时促进数字贸易的发展。
首先,文章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及背景,概括了当前国内外对于本文相关内容的研究现状,说明了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其次,从维护国家数据主权和数据利益以及维护国家政权的角度分析了以国家安全之名对跨境数据流动规制的必要性;然后从当前国内国际对跨境数据流动规制的主要模式入手,分析了主要国家跨境数据流动的模式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国际协定对跨境数据流动的规定的内容和特点;并基于此项分析得出结论,认为以国家安全之名对跨境数据流动进行规制具有正当性,但是因为“国家安全”事项的特殊性,此种规制可能会产生一些负面溢出效应。所以为了避免这种负面效应,文章提出了在国际规制领域以国家安全之名对跨境数据流动进行规制的路径构想,同时结合当前中国跨境数据流动的规制现状为中国跨境数据流动规制的完善提出了相应建议。
其他文献
国际投资法与人权法没有天然的关联性,投资仲裁根本目的也并非解决人权争端。自Biloune v.Ghana案以来,仲裁庭对投资者独立的人权诉请保持着谨慎态度,但这并不意味着投资仲裁将人权完全排除于考量范围之外。尤其当投资者第一代人权等最根本权利遭受侵犯时,仲裁庭不能也不应将有关事项完全忽略。事实上,若投资者有关权利无法得以保障,其投资保障更无从谈起。且若投资者人权第一代人权得以不当侵犯,投资仲裁程序
反请求(Counterclaims)并非国际投资仲裁所独有,无论是在解决本国公民之间纠纷的国内法院,还是在解决国家之间争端的国际法庭,反请求是被诉方享有的程序性权利。但是,由于早期国际投资协定以投资保护为宗旨,很少顾及东道国的程序性权利和实体性权益,尽管ICSID公约明确允许东道国提起反请求,但是投资仲裁庭往往以无管辖权为由驳回东道国的反请求。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崛起以及发达国家由单一的资本输出国
公共道德规则作为一项重要的例外规定己被纳入了诸多贸易协定之中。通过梳理援引公共道德例外规则的贸易纠纷,可以从个案的特定情形下把握一般例外条款如何通过解读和适用,在自由贸易和其他重要的社会价值之间尽可能地达成平衡。 公共道德规则作为WTO规则项下实体义务的“一般例外”,其宗旨在于保障各成员可以不受阻碍地采取相应措施追求重要的政策目标,但该等政策目标须符合第20条子项所涵盖的范围,并且政策的实施方式
在公司重组、企业集团化的运作模式下,母子公司很容易出现管理层混同,此时若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侵害子公司利益,传统派生诉讼难以发挥其功能价值。双重派生制度赋予母公司股东代表子公司提起派生诉讼的权利,是派生诉讼制度在母子公司架构中的穿越运用和集团法下的逻辑引申。在美国判例法中发展起来的双重派生诉讼制度对于保护母公司股东权益和优化企业集团治理结构有着重要意义,日本也在近年的公司法修订中引入了这一制度
腐败作为侵蚀现代社会的瘟疫,不仅严重扭曲市场的公平竞争,而且极大地损害一般公众的社会福利。二十多年来,腐败的问题引起了全球规则制定者的关注和忧虑,并不断加快与腐败相关的国内立法和国际立法的制定。与此同时,腐败的问题也蔓延至国际投资领域,并在国际投资仲裁实践中作为一种有力的抗辩手段被东道国频频使用。但是,在东道国也参与腐败的情况下,仲裁庭在裁决结果中往往对参与腐败的投资者予以“一边倒”的责任惩罚,导
随着泰国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经济局势的变化,泰国意识到了改善国内社会经济环境的重要性,顺应了建立商业组织开始变得越来越小的趋势。泰国制定了“一人公司法案”以取代原来的《泰国民商法典》中关于“3人公司”的规定,作为激励投资者创立公司的方式,以更好达到治理中小企业的目的。 然而,在泰国建立一人公司制度的同时,还必须要关注并研究对于一人公司债权人保护的问题,以及如何构建泰国对债权人保护的制度。一人
“穿透式”监管是近年来我国金融监管领域广受讨论的一个话题,其首次出现是在《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中,方案针对互联网金融领域呈现的跨界和交叉的特点,明确了对互联网金融风险要强化功能监管和综合监管,实施“穿透式”监管规则。2018年4月27日,《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出台,强调资产管理业务要遵循“穿透式”监管的原则。目前学界普遍认同“穿透式”监管是指越过金融产品的表象,
自1927年第一个美国存托凭证诞生后,存托凭证作为跨境金融工具的重要性不断提高,中国也于2018年推出中国存托凭证,《存托凭证发行与交易管理办法(试行)》、《创新企业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上市后持续监管实施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规章的颁布正式确立了中国存托凭证制度。信息披露制度作为证券市场的核心制度,关系着投资者利益的维护以及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是证券制度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中国存托凭证信息
国际商事法庭作为新兴的解决国际商事争议的方式,越来越受到各国的重视。以新加坡国际商事法庭和迪拜国际金融中心法院等为代表的国际商事法庭意图高效公正地解决纠纷,成为各国后续建设国际商事法庭的良好先例。“一带一路”合作国家之间的经贸往来不断深化,但随之而来的是商事争议会相应增加。如何高效公正解决“一带一路”国家当事人之间的争议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推进的重点。而我国作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发起国,理应为“一
非排除措施条款作为国家在国际投资协定缔约实践中维护国家对公共利益规制权的一大尝试,与国际投资协定以往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倾向并不一致,因此,其解释和适用一直饱受争议。一方面,其国际投资协定例外条款的地位与性质使得作为争议主体的东道国与外国投资者双方难以就其解释和适用达成一致,另一方面,其模糊的措辞与表述也使得仲裁庭左右为难。 因此,对国际投资仲裁庭而言,选择合适的解释进路和方法确定仲裁庭的审查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