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惟汾音韵学研究

来源 :山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2375995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代学者丁惟汾(1874—1954)是我国近代史上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历任国民党重要官职,小学造诣很深。丁氏专治《毛诗》、《尔雅》、《方言》,著有《毛诗韵聿》、《尔雅释名》、《方言音释》、《俚语证古》等书,这些书中蕴含着十分丰富的语言学材料,也体现出非常宝贵的语言学思想。丁氏对《楚辞》、《说文》、诸子以及山东方言等也有涉猎,著有《齐东语》、《支歌古音考》等文。丁氏释古籍善于从语音入手,由音求义,同时还重视利用当代方言俚语为古文古音作证,为传统语言文字学开辟了新的途径,作出了较大的贡献。然而,由于丁惟汾很少系统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广泛地征引古籍作为例证,再加上研究资料有限、著作流传不广等原因,学术界至今还很少有人对丁惟汾的语言学成就进行过系统研究。本文试图以《毛诗韵聿》、《俚语证古》这两部最能代表丁惟汾语言学思想的著作为研究对象,来探求这位政治家杰出的语言学思想,以期在语言学发展史上给丁惟汾以应有的地位,对以后系统研究丁惟汾语言学的学者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另外,丁惟汾祖籍日照,家族庞大,家学渊博,其父丁以此(1846—1921)著《毛诗正韵》4卷,《韵例》1卷。章炳麟见其书深加赞赏。丁氏父子是山东日照籍文化名人,对他们的语言学思想进行研究可以挖掘齐鲁文化名人,光扬齐鲁文化。全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章绪论本章简单介绍丁惟汾的生平、家世及著述;概括其主要的音韵学思想;简述丁惟汾音韵学研究的现状和意义。第二章《毛诗韵聿》与丁惟汾的音韵学研究本章通过对《毛诗韵聿》中六韵例(介错韵、交错韵、递转韵、连续递转韵、交错转韵、双声通读韵)的研究,总结出各韵例的定义和规律。将丁氏《毛诗韵聿》的韵例与王力《诗经韵读》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发现其独特之处。详细分析从《毛诗韵聿》中所体现出来的丁氏关于古韵分合的观点,总结出丁氏的古韵分部。对《支歌古音考》一文进行举例说明。最后评价丁惟汾六韵例的正误及贡献。第三章《俚语证古》与丁惟汾的方言学研究《俚语证古》一书广泛使用“以音为经,以义为纬,即音求义,由义证音”的方法,通过古今语音关系来寻找古今词语的内在联系,为许多方言词语作出了较为可信的考证,破识了一大批通假字,同时也为研究古代经籍提供了新的和活的材料。本章对《俚语证古》中所引用的胶东方言和日照方言词条进行系统地爬梳理董,将有代表性的词条归类整理,为进一步研究语音和方言提供一些有价值的语料。第四章结语本章总结丁惟汾学术研究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指出丁氏的语言学思想很广博,在训诂学及文字学、校勘学等均有建树,还留待有志之士日后详细全面的研究。本文在此只作抛砖引玉的努力,以期有更多的学者关注到丁惟汾以及丁氏的卓越成就,使其在中国语言学史上得到其应有的地位和重视。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转染大鼠内皮祖细胞的方法,分析转染VEGF基因对内皮祖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分离大鼠骨髓内皮祖细胞
语言研究者一直以来的一个研究焦点是可以影响测试表现和测试分数的因素。巴克曼(1990)提出了一个理论模式用来研究三种系统差异源对考试分数的影响。它们分别是交际语言能力
[目的]建立水稻稻飞虱发生程度预报方程,从气象条件的角度对每年的发生程度进行预测,指导稻飞虱的防治工作。[方法]利用江苏泰州地区历年气象资料和水稻稻飞虱发生资料,选取大量
在多年实践基础上,提出了包括种子采收、处理及沙藏催芽,育苗地选择与整地,春秋季播种,肥水及病虫害防治等在内的美国黑核桃实生苗育苗技术,及包括砧木苗选择,优良核桃新品种
如何从海量的Web资源中获取有用的信息是Web研究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针对特定领域信息的获取,目前主要采用聚焦爬虫策略。该策略只爬取与主题相关的页面,忽略不相关页面。但
目的观察针刺配合隔姜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IBS-D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药物组,每组30例。针灸组采用针刺配合神阙穴隔姜灸,药物组口服蒙脱
信息技术在教育装备中的广泛使用是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条件保障和手段支撑,深刻影响着教育教学行为、教育教学模式、教育教学形态和教育教学效果.因此,作为教育工
双语的心理表征引起了很多学者的关注。其心理表征和翻译的心理过程有许多相似与交汇处。然而关于两者的互释的研究却很少。本研究探讨了双语心理表征理论和翻译心理过程理论
在中国经济发展迈入新常态的背景下,供给侧改革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关键,由此引发了大量的学术讨论。对供给侧改革理论的解读不能仅是归于对西方供给学派的理论借鉴,作
从Saa S模式出发,深入分析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系统的架构,结合江苏农产品点多面广的特点,构建了“两段式管理、三大环节、八个控制点、三流合一”的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