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索寓言的汉译自明末始,以中国第一次大规模译介西方文学作品为背景,是中西文学文化在文学翻译中的首次正面交锋。明清间问世的汉译本彼此差异很大,情况最为复杂。本文在前人扎实的材料整理考证基础上,进一步对明清伊索寓言汉译本的“讹”现象(译者为向中国读者传递某种信息而对译本所做的寓意阐释方面的修改和增补)进行研究;采用比较文学的研究视角,以译者和译著为中心,综合运用比较文学译介学、阐释学、语言学、读者接受批评等理论和方法,通过译本间的对比来描述“讹”的具体表现,从译者、时代以及中外文学文化交流等方面解释“讹”产生的原因,通过对中西“寓言”观念具体融合过程的梳理阐明“讹”译本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探讨中国早期翻译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内在联系,以及表现为文学翻译的早期中西文学文化交流的规律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