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成熟、文明的民族,应当注重社会心态的建设,这是贯彻落实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心态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内在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来看,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心理思想在唯物史观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唯物史观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这一重要思想被“边缘化”,同时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与发展进程中,其社会心理思想很长时间被忽略,没有得到系统的深入研究和梳理。因此,我们应该运用历史研究的方法,全面系统的梳理,以达到对社会心理思想的研究。本文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和观点,将社会心态等同于社会心理观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并认为社会心态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精神中介,是带有一定社会普遍性的共同性的心理状态与发展态势。本文共有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社会心态范畴的解析。首先对社会心态的概念进行考察,借鉴了马克思恩格斯、普列汉诺夫等人的观点阐述了社会心态的内涵,然后分析了社会心态的即时性、动态性、直观性等特征,并从历史观的视角进一步评析了社会心态的功能。第二部分着重阐释了培育健康社会心态面临的问题及其原因。把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置于国际大环境和国内社会背景下,真正认清存在的问题并抓住问题的实质,从而有针对性、有重点的解决问题。第三部分探讨了建构健康社会心态的目标及其理论基石。要真正促进人们心态的和谐,要在保障物质基础的同时,关注人们的内在精神世界,健全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对社会心态进行学理性的阐释以及实践性的分析,对于解决我国当代中国社会心态的问题和构建和谐社会心态,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部分是关于社会心态如何建设的路径分析。从制度层面、主体层面以及新媒体背景等多方面加强社会心态建设,从而改善消极心态滋生的土壤,提高大众的生活品质,提升国民幸福感,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及十八大报告都强调指出:“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因此,哲学要贴近生活、贴近时代,就必须关注时代大潮下人们内心涌动的社会心态,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辩证关系,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应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