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示代词“这么”、“那么”是代词中非常重要的一类,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目前在现代汉语研究的文献资料中,关于“这么”、“那么”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体现为研究著作和专题论文两种形式。通过对文献的研究,我们发现目前有关“这么”、“那么”的研究主要涉及词汇环境、句法分布、指称功能、否定形式等等,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现有的研究成果对有些问题还未做出关照,如“没有”比较句中“那么”的问题等。由于在“没有”比较句中,“那么”的使用频率大大高于“这么”,所以本文把研究聚焦于“那么”之上。
本文对“还是+那么+形容词”、“A没有B+那么+形容词”、“A没有B+那么+心理动词”、“不A,也不那么B”等相关语言形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并从语境等角度对“那么”指示程度的功能进行了分类。一方面,在语言形式的个别性上我们详细分析了每一种语言形式中“那么”出现的原因和作用,另一方面通过分类我们详细论述了“那么”指示程度的6种类别,即情景指、语篇指、认知指、主体指、参照指和虚指,由此我们发现“那么”在指示程度时与具体事物的特征关联越小,“那么”指示的程度就越带有夸张放大的倾向,从而表现为一种较高的程度。综合各方面的分析,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使用“那么”的认知理据。在“没有”比较句中,合意性状和不合意性状都是超过一般水平时才需要指示,心理动词所表示的心理状态也是如此,在“还是”句中保持不变的性状在程度量上也是较高的,“不A,也不那么B”的预设就是B的程度较高。因此,“那么”指示的通常是一个高量(一维或多维中的任意一极),通过“那么”的指示,这个程度量得到了凸显。所以使用“那么”的认知理据就在于相关程度量需要得到凸显。
这项研究结论对对外汉语教学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能帮助学生区分几组常见的相似格式,比如“A没有B+形容词”和“A没有B+那么+形容词”、“还是+形容词”和“还是+那么+形容词”、“不A,也不B”和“不A,也不那么B”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