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国北方,设施栽培是番茄主要的栽培模式,而番茄叶霉病是影响设施番茄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由于设施环境相对密闭,种植密度大,高温高湿时容易引起番茄叶霉病的发生。发病时,在叶背面形成不规则霉层,影响药剂在靶标界面的沉积和滞留,防治存在一定的困难。化学防治是目前防治番茄叶霉病的重要手段,而喷雾是主要的施药作业方式,且以使用背负式喷雾器为主。经研究发现,常规电动喷雾农药在靶标界面的沉积量约为施药剂量的35%,而到达靶标病害体内发挥作用的不足0.1%。叶面喷雾施药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农药本身特性、施药器械、施药技术(施药时期、施药量、用水量等)、以及靶标界面结构特性等。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不同发病时期药剂沉积量与防效的关系,明确了药剂最合理的应用时期以及应用量。综合施药器械、施药方式、用水量、助剂等因素,建立了一套沉积量最优的施药体系。从而达到提高药剂在靶标界面沉积量,进而增加防效和利用率的目的。主要结果如下:1、建立了不同发病时期药剂在靶标界面沉积量与防效的关系。不同发病时期,药剂在番茄叶面沉积量的对数值与防效均呈线性关系。根据不同发病时期的线性回归方程可以计算达到目标防治效果所需沉积量,未发病时施药,线性回归方程为y=69.29x-17.30;发病初期,线性回归方程为y=57.02x-16.24;发病中后期,线性回归方程为y=59.83x-27.22。根据线性回归方程进行分析:相同剂量下,发病中后期,药剂在叶面的沉积量为未发病时的1/2,为发病初期的2/3。达到相同的防效,发病中后期所需的药量为未发病时的5-6倍,为发病初期的2-3倍。随着施药时机的延后,剂量相应提高。推荐己唑醇在番茄叶霉病发病前或发病初期使用,使用剂量为90-180 g a.i.ha-1。2、确定了常量喷雾场景下的最佳施药方式及最佳用水量。用水量为800 L ha-1时,Z字形施药与平扫形施药在整株水平的沉积量分别为9.67和9.52 mg kg-1,均高于凹凸形施药的7.87 mg kg-1。Z字形施药药剂在上部、中部和下部冠层的沉积量分别为10.26、10.21和8.54 mg kg-1,平扫形施药药剂在上部、中部和下部冠层的沉积量分别为12.15、9.62和6.79 mg kg-1。因此,Z字形施药在冠层的分布更加均匀。两种施药剂量下,用水量800 L ha-1时沉积量最大,分别为9.41和18.85 mg kg-1,400-800 L ha-1时沉积量随着用水量增加而增加,800-1600 L ha-1时沉积量随用水量增加而降低。推荐使用800 L ha-1作为田间用水量参考标准。3、确定了弥雾机施药防治番茄叶霉病的用水量及雾滴均匀度。随着用水量的提高,弥雾机喷雾在番茄叶面的沉积量表现出先上升后平稳的趋势。用水量到达75 L ha-1前,雾滴在叶面上的沉积逐渐累加,用水量达到75 L ha-1后,叶面沉积量达到饱和,继续增加水量反而降低叶面的沉积量。用水量对沉积量的冠层分布影响不明显。弥雾机喷雾产生雾滴的体积中径范围在110-136um,雾滴小,属于低容量喷雾,一是能够提高雾滴在叶片上的均匀度,雾滴密度为247-305 drop cm-2,二是有助于提高药剂在叶面上的沉积量。4、评价了几种助剂桶混对药剂在番茄叶面沉积参数的影响。S618、AEO-5、OP-10、Gemini-31511的CMC值分别为100 mg L-1、100 mg L-1、200 mg L-1、200 mg L-1,达到最大持留量的浓度分别为0.05%、0.1%、0.2%、0.2%。添加4种助剂S618(0.05%)、AEO-5(0.1%)、OP-10(0.2%)以及Gemini-31511(0.2%)均可以降低喷雾药液在番茄叶片上的接触角,助剂S618(0.05%)随添加浓度的增加接触角减小趋势最明显,改善药液在番茄叶面润湿性能的能力最强。相对于电动常量喷雾,助剂对弥雾机施药在番茄叶面沉积量的增加更明显。常规施药时,添加4种助剂,沉积量分别增加3.90、1.24、0.24、2.06 mg kg-1;弥雾机施药时,沉积量分别增加5.28、1.50、0.38、2.66 mg kg-1,添加S618(0.05%)增加沉积量的作用最为显著。5、综合上述研究结果,弥雾机施药较电动常量喷雾施药存在明显的优势。在相同应用剂量(90 g a.i.ha-1)和最佳用水量下,弥雾机施药的用水量约为常规施药的1/10,沉积量是常规施药的1.37倍,所需时间是常规施药的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