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有效性研究——基于泰勒规则的检验

来源 :中国政法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huifris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不仅对世界各国的金融系统产生破坏性影响,而且严重冲击了全球的实体经济。为应对这场被称为1929年“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各国央行不遗余力地投入到了防止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的战斗中,继多次下调政策利率后,发达经济体同步进入了史无前例的零利率时代,但传统的价格型政策没有对流动性收缩和市场信心脆弱起到修复作用,“流动性陷阱”成为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作为一种数量型的货币调控政策,2001年由日本央行首次投入实践,在此次危机中成为全球各主要经济体应对危机、提振经济的重要政策工具。  为了深入了解后危机时代发达国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目标和手段,也为我国货币政策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际借鉴,本文运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比较分析的方法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本文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理论框架,提出其定义、理论演进、政策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以及传导机制,并系统地比较和评述了日美两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实践,包括日本2001-2006年间量化宽松政策和次贷危机后日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新思路、新工具,进一步对两国政策实施效果的差异进行了解释。第二,本文分别运用传统形式和货币形式的泰勒规则对日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进行实证检验和分析,认为日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实施是符合“逆经济风向”要求的,与当时的宏观经济环境相适应。第三,对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果进行客观辩证的评价,既包括其对稳定金融市场所起到的正面作用,也包括潜在的风险,以及在全球流动性宽松的背景下中国采取何种方式应对。  通过理论和实证分析,本文得出结论如下:第一,日美两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基本框架相同,但由于两国经济基本状况、金融市场结构不同,政策具体操作存在差异;第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为全球经济创造了宽松的货币环境,引导公众形成长期低利率预期,重塑经济主体的信心和稳定金融体系,从而缓解了通货紧缩的局面,对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市场信心的修复起到积极的作用;第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实体经济的刺激有限,但与日本相比,美国经济复苏势头较为强劲;第四,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存在流动性泛滥和通货膨胀的风险。  目前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仍在继续,在发展和完善市场利率体系的背景下,借鉴日美等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理论和实践经验,为中国在“后危机时代”合理判断各国政策取向、灵活应对国际经济宏观环境的复杂多变提供有力的依据,为中央银行提高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的能力、实现科学合理的货币政策管理提供借鉴,大力推进“十二五”期间社会经济的平稳发展。
其他文献
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这是中国学者的一种共识。从时间和影响两方面看,“李大钊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是历史地确定了的。李大钊的世界眼光、注重众庶的历史观、主张东西文明融合的文化观,使他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者:石川祯浩对这一共识的否认,并无事实根据,而只是从错误前提出发的主观推论。
急性肺水肿不是一个独立性的疾病,而是由多种原因所产生的一组临床综合病征。其特点是:临床上呈严重的呼吸困难、气促、端坐呼吸、咳嗽、咯出稀薄粘液甚或粉包泡沫样痰,双肺
金融市场不断起落带来的获利机会吸引着无数投资者和投机者,但是市场的反复无常和不可预测也时常让人们对其感到敬畏,尤其是突然的崩溃常使得他们损失惨重。因此,人们都想弄清楚
在有限的范围内提高节目的覆盖率和收听率,从某种意义讲,起到了“小电台,大广播”的作用。 实现联播的方案 传统电台模式一般只能局限于在某个区域内实现声音的覆盖,如果要在
近年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劳动收入占GDP比重的持续下降:由1998年的59.27%持续下降至2010年的51.66%。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已成为学界、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改革开放后,企业CI理论传入我国,并在企业管理与品牌营销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与此同时,部分专家学者将企业CI理论运用到城市形象建设领域,提出了城市CI的概念,取得了一定的
高中生物在教学中需要逐渐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在自我研究之中了解生物的真谛,从而在生物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并且逐步探索出
期刊
在经济全球化和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欧洲、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重要贸易伙伴,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联系
众所周知,1994年,中国税收制度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最为重大的改革,新的分税制直接催生出中国特有的财税现象—“土地财政”。毫无疑问,土地财政,一方面显著增加了中国地方政府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