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滨水景观是一种独特的线状景观,是形成城市印象的主要构成元素之一,极具景观美学价值。滨水植物景观是滨水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充分重视和建设好滨水植物景观,有助于城市形象的改变与提升,强化地区和城市的识别性。 本文在查阅大量相关资料并结合成都市滨水植物景观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了滨水植物的概念,总结了滨水植物耐水湿能力研究方法和应用现状,进行了成都市滨水植物应用现状调查:(1)成都市滨水植物造景起步晚,发展快;(2)滨水植物种类单一;(3)乡土滨水植物使用过少;(4)滨水植物生态群落单调;(5)凭经验进行栽培和种类选择。本试验采取观察法和生长量指标测定法相结合的方法,对安农种苗基地和成都浣花溪公园栽植的滨水植物进行了观察记录,同时选取成都浣花溪公园栽培的滨水植物种类27种,通过对供试植物在不同土壤含水量下新梢和叶片生长量的测定,进行了滨水植物耐水湿能力的研究,结论如下: (1)滨水植物由于种类的不同耐水淹时间不同。 (2)滨水植物中乔木有随树龄的增加其耐水淹时间和成活率均增加的趋势。 (3)滨水植物耐水湿能力与栽培技术有关。 (4)供试植物耐水湿能力排序:供试乔木耐水湿能力排序推断为:罗汉松>水杉=直干蓝桉=垂柳=红枫>黄槐=木芙蓉>椤木石楠=红叶李;供试灌木耐水湿能力排序推断为:火棘=水麻=栀子=迎春>杜鹃=二荚决明=贴梗海棠>山茶=红千层;供试草本耐水湿能力排序推断为:水芋=伞草=芦苇=菖蒲>芦竹=姜花=黄花菜>凤尾竹=一叶兰。 (5)提出了滨水植物的耐水湿能力标准 A.不耐水湿:土壤含水量为15~25%,常年不被水淹。记为“0”。B.中度耐水湿:土壤含水量为25~40%,常年不被水淹。记为“1”。C.高度耐水湿:能够忍受水分饱和的环境,土壤含水量为40~60%,并可短期(2个月以下)生活在水中。记为“2”。适宜栽植在水畔,在水位变化中可能有较短期的水淹时期。极高度耐水湿:能够忍受水分饱和的环境,土壤含水量为40~60%,并可较长期(2个月以上)生活在水中。记为“3”。适宜栽植在水畔或浅水区,并且在水位变化中可能有较长期的水淹时期。 (6)供试滨水植物耐水湿能力标准分析结果。椤木石楠、黄槐、木芙蓉、水杉、直干蓝桉、罗汉松、红枫、红叶李、迎春、贴梗海棠、杜鹃、火棘、二荚决明、水麻、栀子、芦竹、风尾竹为“0~1”;垂柳为“0~3”;水芋为“1~3”;伞草、芦苇、菖蒲为“0~3”;一叶兰、黄花菜和姜花为“1”;山茶和红千层“0”。 最后,在滨水植物耐水湿能力研究的基础上,就浣花溪公园的滨水植物应用进行了分析及描述性评价。从耐水湿能力的角度分析了滨水植物配置的要求,提供了可参考使用的滨水植物53种,并提出了成都市加强滨水植物景观营造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