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地层学是近三十年兴起的学科,是地层学新的发展方向,对于地层学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化学地层同样具有地层划分与对比等方面的意义。白垩纪在地质历史中是一个特殊的时期,在科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海相白垩系主要分布于特提斯喜马拉雅带,该带以定日—定结—岗巴断层为界分为南带和北带,南带以定日、岗巴地区为代表,北带以江孜地区为代表,本文以江孜地区床得剖面为代表,论述了其化学地层学特征以及不同层段地球化学变化规律。 前人对江孜地区海相白垩系做过一系列研究,由下而上可以分为五个岩石地层单元:黑层、白层、硅质岩段、红层和滑塌层。前人在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上得出前三者为缺氧沉积,而红层形成于富氧环境。本次工作在此基础上,详细地记录了岩石的颜色特征,并系统地研究了床得剖面地球化学方面特性,对已有的数据进行了加密,使之达到一个较高的分辨率。更清晰地反映出从黑层、白层、硅质岩段及红层地球化学指标变化规律,并依据不同地球化学指标,以床得剖面为代表,对江孜地区海相白垩系进行了化学地层划分。具体工作主要包括TOC、CaCO3、常量元素含量、漫反射光谱学特性,并分析了样品中铁氧化物组成,得出床得剖面白垩纪地层具有以下特征: TOC含量具有明显的旋回性,从黑层至硅质岩段可划分出十次旋回,而红层由于TOC含量极低,不具有旋回性特征,在黑层顶部,TOC含量达到峰值。 CaCO3含量以白层最高,黑层底部、硅质岩段及红层CaCO3含量极低,整体而言,CaCO3含量规律性不明显。 铁、铝、钾、磷、镁、铊等含量变化特征相似,黑层顶部出现一次骤升,在红层平均含量达到最高,而硅含量变化与此相反,锰含量低,变化不明显,钠、钙等含量有较大的变化幅度。 FeO含量与全铁含量变化曲线近负相关,造成在红层内Fe3+/Fe比值显著升高。 沉积物可见光反射率与颜色密切相关,黑层和红层平均可见光反射率低,而白层和硅质岩段高,反射率也与铁含量相关。铁含量以及Fe3+/Fe升高,对于黄、橙、红等波段反射率上升。同样,样品中漫反射光谱特与多个地球化学指标有关,钙含量高,平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