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国古典园林来说,明清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发展史上集大成的阶段,其数量之多、规模之大、技法之高是其它朝代无法相比的,对这一时期园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画论指导造园,历史上虽已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并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零零散散不成体系,从某一具体的画论入手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南朝谢赫之“六法论”是我国现存最早及最完善的绘画理论,论文尝试性用“六法”分析明清园林造园艺术,为如何更好的借鉴中国古典园林提供一些思维方式,并对继承与补充中国造园理论有一定意义。
本论文选取了北京、承德、苏州、扬州等地保留较好的14个明清时期的园林进行现场普查及资料收集。在此基础上,确定了8个在园林面积、建成时间、地理位置及园林特色四方面存在差异的园林作为案例重点分析。首先,阐述了明清造园状况和“六法论”六大原理的含义;再从哲学背景、创作目的和创作者身份特征三方面研究了从“六法论”研究明清园林的理论依据,证实了两者的紧密联系;然后,用“六法论”的六大原理详细分析了所选取的8个明清园林的造园特点,进而总结出明清园林如何运用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及传移模写这六大原理进行造园;最后,结合现代园林创作既要注重民族特色也要注重时代特色的要求,指出了传统园林在生态、功能及色彩方面的局限性。
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六法论”由最初只针对人物画而逐渐扩展到整个绘画领域,内容主要包括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置位及步移景换六方面;明清时期园林数量大、造园专业化,造园活动广泛,技法较为精深。
“气韵生动”是表现在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上。只有使客观的风景形象和园林设计者的情趣思想相结合,才能使景色现出生动的气韵,明清园林运用“气韵生动”创造情景交融的园林意境。
明清园林运用“骨法用笔”叠山垒石、开泉凿池创造出园林的线条美与质感美。利用“勾”这一绘画技法,使园林中的假山显示曲折有致的线条美;利用“皴”这一绘画技法,使假山山石的表面粗糙皱漏,纹理纵横,凸凹不平。
明清园林运用“应物象形”创造出朴实自然的山水景观。将自然山水的景色浓缩到园林景色之中,水随山转,山因水而活,体现出自然山石的面貌,再现大自然的峰峦峭壁;园林植物的种植形成葱葱郁郁的树林,再现天然之趣。
明清园林运用“随类赋彩”创造出具有南北民族差异的色彩风格。北方皇家园林色彩比较富丽,为了减弱冬季的萧条感,建筑颜色多为黄、绿、红等暖色调。为保持园中四季长青,多选择松、柏等常绿树木,开花植物也常用色彩艳丽的植物;江南园林的色调风格是一种淡雅之美,显示出高雅淡泊的情操,建筑多用黑、白、灰等冷色调,以减弱南方夏季的酷暑感;植物的选用也多以绿色为主,鲜艳叶色和花色的植物多只做点景。
明清园林对“经营位置”这一原理的运用表现在统筹规划出具有宾主、开合和小中见大的园林布局。主景突出,同时又有配景的前后呼应,与主景相得宜彰;利用空间的开放和收缩,使人产生幽深感;采用多种造景手法,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
运用“传移摹写”塑造出步移景异的园林空间。明清园林空间序列融合山水画的散点透视原理,融入了“时、空”的观念,塑造出步移景换的园林空间组织。
由于中国古典园林在色彩、功能、生态等方面有局限性,因此需要进行综合深入的研究分析,应该在继承的同时,结合现代科技、材料及设计理念,提炼出明清园林精湛的造园方法,因地制宜地运用到现代园林的建设中去,这样才能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希望能通过本论文作出有价值的探索,为今后的园林设计理论提供一些补充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