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物测试和化学分析进行污染土壤的生态毒理学诊断——以污水灌溉土壤为例

来源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amchendeh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污染土壤生态毒理学诊断是近年发展的新概念,以往土壤生态风险评价主要应用化学分析和实验室模拟条件下获得的急性毒性数据进行推测,对野外实际环境样品复合污染体系直接评价生物毒性、探讨毒理机制是目前环境毒理学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之一。随着现代工业迅速发展,土壤环境面临遗传毒物污染的潜在风险,其中有关土壤无脊椎动物遗传毒性的研究报道还不多见。污水灌溉作为重要的节水方式曾经得到普遍应用,如何有效利用再生水资源并且不会对人类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是重要研究课题。 本论文以北京东南郊污水灌溉区为案例,尝试构建土壤生态毒理学诊断研究方法,对污灌区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有毒污染物的生态毒理效应及遗传毒性因子甄别进行了研究:1)通过彗星试验、微核试验和土壤酶学试验分别研究污灌土壤导致蚯蚓基因损伤和蚕豆根尖细胞微核突变以及土壤生化功能变化;2)定量分析可能引起遗传毒性的污染物质,联系生物毒性效应观察剂量-效应关系;3)离体培养暴露蚯蚓细胞于不同土壤提取组分,确定主要致毒因子;4)用分子特征指数法和主成分因子法分析污灌土壤中污染物质的分布和来源。 研究表明:蚯蚓基因损伤试验和蚕豆根尖微核试验的组合测试方法可有效诊断污染土壤遗传毒性,土壤酶活性变化可作为补充手段考察土壤有机污染;用苯并[a]芘(TEQBaP)作为土壤多环芳烃生物有效浓度,能较为确切反映野外环境样品多环芳烃复合污染的剂量——效应关系;蚯蚓活体暴露与细胞离体暴露结合能有效鉴别污染土壤致毒因子;污灌区土壤具有不同程度生物遗传毒性,多环芳烃是该污灌区土壤主要致毒因子之一,对蚯蚓基因损伤表现出相似的剂量-效应关系,土壤中多环芳烃含量为TEQBaP10μgkg-1时基因损伤达到饱和值;工业废水是重要影响因素,用再生水(二沉出水)灌溉的土壤对陆生植物和无脊椎动物的遗传毒性风险较低。 本论文初步建立以生物毒性测试作为指导、化学分析鉴定结果的土壤生态毒理学诊断方法;发展了彗星试验检验污染土壤导致蚯蚓基因损伤,发现土壤多环芳烃污染导致无脊椎动物体内发生基因损伤与修复的动态变化;土壤多环芳烃含量与蚯蚓基因损伤的剂量-效应关系可为制定土壤灌溉或质量标准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近年来,埃洛石纳米管(HNTs)作为药物载体和组织工程材料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HNTs具有高的比表面积、较强的吸附能力、良好的水分散性、优秀的生物相容性、活泼的表面化学
TiO2 纳米薄膜因其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特别是作为光催化氧化剂,具有很高的氧化还原活性,在环境污染治理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引起人们很大的兴趣。本课题从理论和实验上对T
TiAl基金属间化合物因具有优良的高温性能和较低的密度,从而成为目前世界上研究最为热门的高温结构材料之一。然而,室温脆性仍然是其实用化的主要障碍。而通过添加陶瓷颗粒制成
现在的物理学理论是越来越玄,什么弦论、超对称、多重宇宙,一个个高深莫测,却又偏偏不能用实验来辨别对错。不过要是据此指责物理学家偏离了科学的正道,倒也冤枉了他们。他们
对石油及石油类液体燃料的泄漏监测在石化工业、环境监测等领域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由于准分布式光纤光栅漏油传感器除了具有一般光纤传感器所具有的优点:本质安全、灵敏度高、
本文以北京、上海、成都、吉林、长春五大城市为研究对象,根据五城市各自的特点,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29辆轻型机动车,在各城市市区内选定的行车路线上收集了大量的瞬时工况数据以
为解决航天器防热问题,需要开发更加高效强大的相变材料。丁四醇作为一种中温相变材料因具有高的相变焓而防热性能优越,应用前景巨大。本文提出一种新型的复合相变材料,微量纳米
面对农业面源污染会造成水体富营养化以及有机膦农药污染等问题,针对常规人工湿地技术的缺点,本研究利用石灰石、黄铁矿和磁黄铁矿作为填料构建的潜流式人工湿地处理含草甘膦的
为了合理利用南通桑木资源,本论文进行了桑木化机浆的研究,主要内容包括:桑木的生物结构和主要化学成分如水分、灰分、纤维素、木素的分析;根据国标GB/T2677.2-93测定了桑木的含
本论文对实际合金的设计与开发中应用十分广泛的Al基合金系统Al-Zn-Cu三元系低铜侧溶解度间隙及20℃、200℃低Cu侧的相平衡进行了研究。 本文对近年来通过热力学计算和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