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本研究以某地方医学院校生理学科为例,从师承关系入手,采用谱系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生理学学术谱系的形成、发展和师承脉络进行梳理,通过归纳学术谱系特征,总结学科人才成长的规律,凝练学科文化,为地方院校学科持续发展提供决策参考。研究对象1978-2014年某地方医学院校生理学学术谱系为研究对象。资料来源有关生理学教师及研究生个人信息来源:1、某地方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理学系;2、某地方医科大学校史馆;3、某地方医科大学研究生学院;4、某地方医科大学档案馆;5、有关生理学家的人物传记、书籍等。有关科研成果数据来源:1、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2、中国生物医药文献数据库;3、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4、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5、美国科学情报所(ISI)的web of Science-TM核心合集数据库。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2、谱系分析方法3、社会网络分析方法4、科学知识图谱研究结果1、学科发展经历长期的积累过程,形成了三个稳定的研究方向,构成了以A001和B001为中心的学术谱系。学科带头人均具有国外留学的科研经历,学术渊源深厚。2、学科方向发展有典型的学术带头人,促进了学科融合。学术队伍结构呈倒金字塔型,学术谱系的断层危机不容忽视。3、学术谱系培养了大批人才,但早期人才外向交流活跃,主要分布在美国各教学、科研机构,并为学科后期发展积淀了丰厚的人脉。2002年以后,学术谱系传播的路径更宽泛,涉及众多国内医疗教学和科研机构,且主要集中在某地方医学院校所在省。4、心血管受体自生抗体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及其机制研究是生理学科一项长期而稳定的研究内容。近年来,该学科主要研究内容为空间学习记忆、阿尔茨海默病、心肌钠钙交换体等,达到国内一流学科的学术水平。5、谱系间也并非是孤立封闭的,而是不断交流融合,人才培养呈现出一人多师、多国、多学科联合培养模式。研究结论1、生理学学术谱系的师承关系明显,具有科学家群体共生效应。2、该学科学术水平一流,谱系发展与传承促进了学科的融合。3、该地方医学院校生理学学术谱系有人才断层危机。建议1、注重培养管理者的学术谱系意识2、继续探索拔尖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术队伍的稳定性3、改善学术队伍结构,及时补充和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4、积极发挥正面师承效应,促进学科持续发展本研究创新点综合运用谱系分析方法、科学计量学、社会网络分析等工具,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梳理了某地方医学院校生理学学术谱系的形成与发展;借助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工具软件Gephi和Cite Space,绘制学术人物和科研成果的师承关系图谱,探究了该学术谱系的传承脉络。继续开展本研究设想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生理学学术谱系的研究范围。一方面,增加某地方医学院校生理学科研项目、学术论著和发明专利等科技成果的师承关系分析等内容;另一方面,进行同类院校生理学学术谱系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