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姜堰市北部里下河地区存在着两种大型仪式——会船和龙会。会船以孤魂野鬼为祭祀对象,龙会以不同神祗为祭祀对象。在调查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两种不同性质的仪式在音声活动上却表现出了惊人的一致性。那么,“为什么两种仪式在音声使用上会趋同?”“为什么在这两种仪式中会出现这些音声?”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从“谁选择了音声”、“选择怎样的音声”、“为什么选择这些音声”三个角度进行阐释,并在阐述的过程中将历时与共时的视角置入其中。以上问题中包含了“谁(Who)、什么(What)、为什么(Why)”的提问,行文中则包含了“如何(How)、何时(When)"以及“何地(Where)"的有关信息。全文在仪式呈现的基础上,首先从“谁选择了音声”切入。在笔者看来,仪式中音声的选择主要受仪式组织者、执仪者以及参与者的影响,他们是仪式得以顺利进行的主要因素,因此,他们身份、观念的变化将对仪式音声产生影响。“选择怎样的音声”则以仪式音声为主体,从音声的历时演变、不同村庄在仪式中所用音声的共时比较两个角度进行了梳理,顺着这条线索我们会发现,会船和龙会仪式中的音声的趋同以及它们哪些变化了、哪些没有变化。在前文的基础上,需要对现象作理论阐释。笔者认为,之所以会在两种仪式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音声并且有趋同现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首先,音声的选择与仪式组织者、参与者以及执乐者的身份、年龄有关,由于这些人在年龄和情感上较为一致,因此对某种音声会有情感上的认同;除此之外,这两种仪式分别代表了村落内部和地域内部的祭祀,因此音声也是社群认同的表征;第二,当地的文化语境影响了人们对音声的选择;第三,文化传播也对音声内容产生影响;第四,在大型的“会”中,历史上形成的一些传统性制度对其中的会社群体产生影响,而这种影响又将通过会社的音声内容或类型传递出来,最终由音声反映或隐喻了生活的变迁。最后,笔者希望通过对这个地域内两种“会”的分析来阐释为何千百年来中国民俗性的“会”中会出现各种各样丰富的音声,并以此响应人类如何制造音乐和为何制造这种音乐这一民族音乐学之重要学术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