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L-21与IL-15对异基因抗原刺激下CD8+T细胞增殖影响的初步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zzl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L-21与IL-15都属于共同γ链受体细胞因子,两者在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多个细胞系的发育、增殖、生存和分化过程中都具有重要作用。近来,关于IL-15和IL-21的研究多集中在抗肿瘤免疫中,IL-21还在抗病毒领域备受关注。作为促炎性细胞因子,IL-15和IL-21在移植免疫领域中的研究相对较少,目前关于IL-15和IL-21在移植排斥和移植免疫耐受的研究多与CD8+T细胞的功能相关。本研究结合之前本课题组已发表的体外研究结果进行了拓展,并观察了临床移植患者体内CD8+T细胞的数量和功能变化。第一章IL-21与IL-15对异基因APC刺激下CD8+T细胞增殖影响的体外研究本实验中,使用HLA-A、B与DR完全错配的健康志愿者外周血淋巴细胞建立细胞增殖体系。首先,新鲜分离两个体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并用免疫磁珠分选出A个体的CD8+T细胞和B个体的CD2-细胞(抗原提呈细胞),并在分别加入IL-15、IL-21、IL-15和IL-21或者不加任何细胞因子的条件下共培养9天。于9天后分别检测增殖的CD8+T细胞中CD8+CD28-和CD8+CD28+两个细胞亚群增殖情况和细胞因子受体以及胞内毒性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表明,在异基因APC刺激下,单独加入IL-15可以大量扩增A个体的CD8+T细胞,但单独加入IL-21并不能扩增CD8+T细胞[(11.11±1.75)倍vs(1.4±0.23)倍,p<0.05];在异基因APC刺激下单独加入IL-15后,A个体CD8+T细胞增殖的过程中,CD28分子逐渐丢失,使扩增的CD8+T细胞中CD8+CD28T细胞的比例逐渐增高;共同加入IL-21和IL-15也可以大量扩增A个体的CD8+T细胞,但IL-21可以逆转CD8+T细胞扩增过程中CD28分子的丢失[CD8+CD28-比例:(69.73±6.55)%vs[(13.74±7.25%)%p<0.05],使 CD8+CD28+T 细胞的比例逐渐升高。另外,IL-15可以促进CD8+CD28+T细胞上颗粒酶B的表达,但CD8+CD28T细胞上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表达较低,而IL-21的加入可以同时促进CD8+CD28+T细胞和CD8+CD28-T细胞上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表达。但是,IL-15和IL-21对于CD8+CD28+T细胞和CD8+CD28-T细胞上各细胞因子受体表达的影响作用一致,无论单独还是共同作用均可促进CD132的表达,且都不影响CD215和CD360的表达。研究表明,IL-21不能促进异基因抗原刺激下CD8+T细胞的扩增,但并不影响IL-15对CD8+T细胞的扩增;IL-21可阻止异基因抗原刺激下IL-15扩增CD8+T细胞过程中CD28分子的丢失,但不能促使CD8+CD28T细胞在扩增过程中重新表达CD28分子;与IL-15相比,IL-21可增加增殖细胞中细胞毒性分子的表达。第二章肾移植患者外周血CD8+CD28+细胞和CD8+CD28-T细胞的动态观察鉴于CD8+CD28+T细胞和CD8+CD28-T细胞在体外模拟移植环境下因受IL-21和IL-15的不同影响,可以向不同方向增殖分化的特点,我们进一步观察了临床移植环境下患者体内CD8+CD28+T细胞和CD8+CD28T细胞在异基因移植物刺激下的增殖分化特点,我们收集了 7例接受肾移植手术的患者在术前、术后1周、2周、4周以及8周的外周血标本,通过流式细胞术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由于术后1周内(术后3-5天)采用抗胸腺淋巴细胞抗体诱导治疗(抗CD3抗体),肾移植术后患者外周血内的绝大多数CD8+T细胞8均被清除,肾移植患者外周血中CD8+T细胞也在术后出现了明显下降,至第二周时CD8+T细胞在外周血白细胞中的比例从术前[(10.92±5.03)%]降至(3.55±2.86)%,然后逐渐回升,在第8周恢复至术前水平[(9.53±5.07)%]。术后第二周,随着CD8+T细胞的数量到达最低,CD8+CD28T细胞的比例也在术后第2周时达到最低[(5.94±4.29)%],CD8+CD28+T 细胞的相应占比达到最高[(94.1±4.30)%]。随后,随着CD8+T细胞在外周血中的恢复,CD8+CD28T细胞比CD8+CD28+T细胞以更快的速度恢复,表现为CD8+CD28T细胞占比逐渐回升,至第8周时回到术前水平[(36.80±20.90)%]。随着数量的变化,CD8+CD28T细胞中表达颗粒酶B的细胞比例在第1周时降至最低[(27.42±27.50)%],在第8周恢复至术前水平[(84.80±14.90)%]。表达穿孔素的细胞比例无明显变化规律,在第8周时与术前持平[术前:(32.56±21.42)%;第8周:(56.14±16.29)%]。而移植术后CD8+CD28+T细胞中表达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细胞比例始终维持在术前水平[穿孔素:术前(0.37±0.45)%vs第8周(5.42土6.15)%p>0.05;颗粒酶B:术前(11.05±10.42)%vs第 8周(13.75±9.95)%p>0.05]。
其他文献
手诊对冠心病的早期预警和证候辨识均有一定的价值,且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基于文献综述与前期基础,我们明确了手部特征(以下简称“手征”)可以反映心脏病变及其轻重程度,同时认为手诊在中医辨证方面的重要性及其辨证的关键要素需要进一步探索。为此,我们围绕手诊和冠心病气虚血瘀证,开展了系列研究。首先,基于既往数据开展回顾性研究,分析手诊辨识冠心病气虚血瘀证的可行性;其次,融合手征与传统辨证要素构建冠心病
学位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本质上是脂质代谢障碍驱动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是导致冠心病、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不良事件的主要病理基础。近年来,由富含胆碱的饮食代谢所产生的三甲胺-N-氧化物(Trimetlylamine oxide,TMAO)已被证实是一种新的促AS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可通过激活磷脂酰肌醇 3-激酶/蛋白激酶 B(Phosphatidylinositol
学位
研究背景:肺癌是全世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占其中的85%左右,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在NSCLC的诊断、治疗和预后中的重要作用逐渐凸显,已有大量临床研究证明lncRNA作为NSCLC的预后标
学位
目的:通过运用中国知网(CNKI)、万方(WanFang)、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获取运用针灸治疗2型糖尿病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临床研究文献。对RCT文献中所用的针灸处方进行数据挖掘及复杂网络分析,提炼总结现代中医治疗2型糖尿病的核心穴位。筛选腧穴处方中包含核心穴位的实验研究文献,进行作
学位
干眼((Dry Eye Disease,DED)是临床常见的眼表疾病,主要表现为眼部干涩感、异物感、疲劳感、畏光、视力波动及烧灼感等,干眼的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且存在多种类型,临床上具有易反复发展、难以彻底治愈等特点。中医眼科将干眼归属于中医“白涩症”范畴,多从全身对该病进行辨证论治,历代医家都有着独特的见解,亢泽峰教授传承经典,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自拟“养血润目方”治疗干眼,临床效果显著,为干
学位
研究目的前期采用八段锦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MS),对患者人口学指标、疾病诊断指标、治疗前后疗效性指标和其中部分患者血液样本进行分析。探索八段锦治疗FMS疗效影响因素及其初步机制,以寻找八段锦治疗纤维肌痛综合征的优势患者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一)八段锦治疗FMS的临床研究1研究对象2015年4月至2020年8月就诊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完成了
学位
目的:观察加减半夏泻心汤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合并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IR)模型大鼠生殖内分泌、糖脂代谢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葡萄糖转运蛋白4(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rotein kinase B/Glucose transporter 4,PI3K/AKT/
学位
背景:冠心病全球发病率呈上升态势,是当今世界上主要的致死因素,每年大约有740万人死于冠心病。美国目前约有1000万人患有心绞痛,每年确诊患者达50万例。2020年《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我国约有3.3亿心血管病患者,冠心病约有1139万人次。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给国家和社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血脂异常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我国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均处于较低水平。
学位
背景: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在原发性肾小球病所致终末期肾脏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中排第一位。作为一种免疫复合物介导的肾炎,IgAN病理变化很复杂、临床表现各异,然而目前针对IgAN的治疗侧重于调节下游的免疫和炎症事件,并不是IgAN的特异性治疗方法。因此,亟需从IgAN的发
学位
抑郁症与慢性疲劳综合征是在症状上存在相似性,具有共同候选生物标志物和各自独特差异代谢物的异质性疾病,在发病机制上有潜在关联。本文聚焦抑郁症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相似特点,以“怪病多痰”为切入点,认为痰气交阻是二者相关的病机核心,脏腑功能失调-气机不利-化生痰浊-阻滞气机-伤及脏腑是二者的共同发病过程。在抑郁症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和临证中,应重点关注“痰”与“气”的互作关系,以期更有效地将中医异病同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