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英语专业技能化口译教学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 : 18次 | 上传用户:FLASH9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课程性质的准确定位是一门课程教学设计的行动指南,也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目前国内口译界对本科外语专业口译教学的定位却存在很大争议,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本科口译教学是“翻译教学”的一部分,与语言教学存在很大差别。语言教学培养的是语言交际能力,而口译教学是利用已经获得的语言交际能力学习培养口译技能。口译的性质决定了口译教学内容。持这一观点的人主张推行“技能化口译教学”,强调“以技能训练为主、语言训练为辅”(刘和平,2001a:30;蔡小红,2001a:325;仲伟合,2007:6)。另一种观点认为,本科外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属于“教学翻译”范畴(鲍川运,2004:27;穆雷2008:42)。他们主张口译教学的定位必须考虑学生的外语语言水平、教学课时数和学生人数等诸多综合因素。由于多数学生的外语能力远未达到交替传译的训练要求,且口译教学课时数又相当有限,因此,他们认为本科外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应定位在“教学翻译”。它是外语教学的一个有益的手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外语语言应用能力。有人倡导本科外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应以“外语为主,口译为辅”。如果置学生的外语能力于不顾,仅专注口译技能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难有实质性的提高(杨承淑,2005:33;张吉良,2008:93)。针对本科英语专业口译教学定位的这一争议,本论文尝试通过实证研究来回答这个问题。本研究以Gile(1995)的“口译认知负荷模式”和Anderson(1995)的“认知学习及能力发展模式”为理论基础,以塞莱斯科维奇、勒代雷(2007)和刘和平(2001)等人所提出的“翻译教学”策略为实践指导,通过对实验班的技能分解训练,来验证“技能化口译教学”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其旨在探索本科外语专业的口译教学的定位问题。本研究主要探讨两个问题:(1)实施“技能化口译教学”能否有效提高本科英语专业学生的口译能力?(2)了解学生对“技能化口译教学”的看法以及专项技能训练的教学反馈意见。其具体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学生对“以技能训练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的总体看法; 2)学生对某些专项技能训练的评价和反馈意见;3)学生的课外自主学习对口译技能的提高所产生的效果。本研究在设计中,采取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测试、问卷调查和访谈等工具来展开各项研究。在定量研究上,本研究的被试为本科英语专业大四学生,实验班与控制班各45人。实验的前测和后测的结果构成了定量研究的实证数据。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确定实验班与控制班在前测和后测成绩中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定性研究上,本研究对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对“技能化口译教学”的看法以及专项技能训练的教学反馈意见。访谈调查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深入了解问卷调查的情况,掌握调查结果背后的真正原因。访谈采取了“半结构式”的访谈形式。本研究的实验结果的主要发现:1)在定量研究中,实验班后测的总体成绩平均分(75.56)比控制班的平均分(70.36)要高,其成绩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在分项成绩比较中,实验组在“信息转换/完整性”、“准确程度”、“语言表达”和“应变能力”等四个分项成绩中,平均分都比控制班要高,且成绩均存在显著性差异。2)在定性研究中,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对“技能化口译教学”持积极态度,赞同英语专业的口译教学应“以技能训练为主,语言训练为辅”的教学原则。3)在对某些专项技能训练的评价和反馈意见中,多数学生认为:“口译记忆”是最难提高的口译技能;“无笔记听辨训练”有利于掌握“信息点捕捉”技巧和“听词取意”方法;“信息‘组块’化”和“语义记忆法”是使用最为频繁的记忆方法;“意义的阐释”是口译表达中最重要的“变通”方式;笔记记录方式的选择则“以源语语言记录为主”。4)通过“校园口译学习网站”平台,开展“课前主题准备”和“课后自主练习”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可减轻学生的语言能力不足而带来的技能训练压力,并提高学生的口译训练量。本研究的理论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本科外语口译教学应定位在翻译教学。口译教学的本质特性是由口译的特点、运行程序和思维规律等内在因素所决定的。外在因素不能改变口译教学的本质特点。第二,“技能化口译教学”符合口译教学的内在规律,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译能力和水平。尤其是“技能的分解训练”方法能更好地提高学生单项任务的处理能力,较好地实现注意力的有效分配,减少“漏译”或“错译”现象的出现,提高信息转换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种教学方法在训练初期尤其见效,因为它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薄弱点,使训练更有针对性,目标更加明确。本研究实践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解决本科“技能化口译教学”中的突出矛盾。采取“译前主题准备”、“课堂技能强化”、“课后自主学习”的“三步骤”教学方案,充分利用“校园口译学习网站”的网络资源,可减轻因学生的语言水平不足和课堂的教学课时不够而给“技能化口译教学”带来的影响,有效提高技能的训练效果。第二,科学的训练方法是口译技能提高的关键。本研究在教学实验中总结了以下几点: 1)“无笔记听辨训练”对于口译初学者来说非常重要,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捕捉”和“听词取意”能力;2)口译“笔记训练”应安排在“无笔记听辨训练”和“记忆训练”之后,这样训练效果会更好;此外,口译笔记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引导学生从“以源语语言记录为主”朝“译语+符号”记录方式过渡;3)表达训练过程中,动态的语篇意义的变通训练比静态的语言层面变通训练更为重要;4)英译中训练和中译英训练应有所侧重和区别。英译中训练应侧重于听辨理解训练,主要目标是“听音辨意、得意忘言”的训练,以及信息点的捕捉、关键词记忆等训练;中译英训练应侧重于表达训练,主要是各种“变通”手段的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口译表达能力。第三,正确的教材选择是教学质量提高的关键。口译教材应突出“主线技能性”、“编排科学性”、“内容真实性”和“信息多样性”等特点,不应与传统的语言教材混为一谈。第四,合格的师资力量是教学质量提高的保证。在教学理论上,口译教师必须熟悉掌握口译程序、各项技能的认知规律和特点,以及口译技能的训练原则和方法,否则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技能化口译教学”。在教学实践上,“技能化口译教学”特别注重教师的“示范作用”,强调教师应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教师要发挥“教学者”、“示范者”、“组织者”和“评价者”等多重角色的作用。总之,本研究尝试通过对本科英语专业的“技能化口译教学”实验与调查研究,来探索口译教学的本质特点,寻找口译教学的规律,探讨本科口译教学的定位问题。但是,由于参加教学实验和调查研究的人数较少,规模较小,时间较短,因此实验结果的代表性还不够广泛。因此,本研究期待在更大范围内,有更多的同行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口译教学展开进一步研究,以使“技能化口译教学”得到进一步验证,并在此基础上把它推广应用,提高我国大学英语专业方向的口译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沥青路面被广泛应用于高速公路。当车辆在路面上行驶时,作用在路面上的动荷载是在不断变化的。这不仅影响路面的动力响应,还影响行车的舒适性。因此对路面结构动力响应及车辆舒适性分析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建立大型客车-人体和沥青层状道路的耦合振动模型。客车-人体模型模拟为七自由度的全车模型和前中后排的六自由度人体生物力学模型。路面为层间接触模型,为双向六车道。基于傅里叶逆变化法模拟路面不平顺
老师们常说,向课堂要效率,向课堂要成绩。然而什么是课堂效率?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效率?只有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向课堂要效率"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笔者通过多年的观察,发现充分、
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是经济学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一个学派,其与主流经济学有很多不一样的理论主张,包括理论基础、方法论和政策建议等等。新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创立者米塞斯继承
油田开采原油的方法分为两类:自喷采油法和机械采油法。随着油气资源的不断开采,油田的低产、低能井越来越多,抽油机成了油田地面生产的主要设备。随着油田现场生产的实际需求
目的:顶下小叶在精神分裂症中是一个结构和功能均已被证实受到严重损害的脑区。基于顶下小叶在细胞构筑、连接及功能等方面所表现出的明显异质性,以往的研究已将顶下小叶分为
在我国医、药业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医药合业模式受文化、技术等因素影响一直以非正式制度形式得以延续。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将医药合业经营模式作为了正式的制度安排固定下
<正>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自我控制,衡量自主学习的指标是:学习目标的建立、学习方法的掌握及学习评价的实现。探究性学习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
<正>说到教学故事,让我想起了一个童话故事,那是小鸟和绿叶的一次对话。小鸟对绿叶说:"我最喜欢你,你也是最喜欢我吗?"绿叶回答说:"我喜欢你,但不是最喜欢。我最喜欢的是一位
期刊
目的:观察中药从气血水辨证论治对失代偿性肝硬化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Child-PughB、C级,积分7-11分)的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人90例作为观察对象,按1:2比率随机
针对物联网监测系统的不可靠性,从监测系统感知层的传感器节点到传输主干部分,分别对其可靠性进行分析,就感知层的拓扑结构选择、监测区域的划分、汇聚层设备的可靠性以及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