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局麻药物局部浸润对GM-CSF(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表达及皮肤愈合的影响。研究背景:近年来研究发现局麻药存在新型作用。这些新型的作用属于亦或超出了,临床麻醉及疼痛治疗的范畴,且对局麻药的临床应用和器官,组织功能的影响利弊共存。现已有大量研究结果显示局麻药在全身给药时有明显的抗炎作用。然而在局部给药时,由于组织损伤后固有细胞以及局部神经结构通过神经末梢释放的肽类物质共同参与了局部炎症反应。所以局麻药局部浸润所产生的效应可能与全身应用时所产生的效应完全不同。已有研究证明局麻药可能会影响伤口愈合,但其影响愈合的机制尚不明确。研究内容及方法:采用小鼠全层皮肤损伤模型。经腹腔内麻醉以后,在背部正中线近颈侧建造一个1cm×1cm大小的全层皮肤损伤创面。120只(雄性昆明小鼠)创面造模成功后,采用单笼饲养的方式,依次将每笼编号,分别为1~120号,然后严格按照完全随机原则,将小鼠分为三个大组即:对照组(S组,n=40),0.5%罗哌卡因浸润组(P组,n=40),0.5%利多卡因浸润组(D组,n=40)。再将每个大组分为五个时相点,分别为8只。S组用0.9%生理盐水0.1ml/12h创面局部浸润,P组用0.5%罗哌卡因0.1ml/12h创面局部浸润,D组用0.5%利多卡因0.1ml/12h创面局部浸润。分别于伤后第3,5,7,10天,切取创面处的组织,采用ELISA法测定创面GM-CSF表达,并用BCA蛋白定量法检测各个相应标本中总蛋白的含量,用测量所得的ELISA值与与其相应的BCA值之比表示GM-CSF浓度,来进行组间的比较;分别于伤后第5天和第10天取创面组织检测其病理变化;S组,P组,D组各8只小鼠饲养直至创面愈合以观察创面愈合的时间。结果:(1)应用ELISA法测定结果显示:小鼠背部缺损创面造模成功后第3d和第5d,P组和D组小鼠的皮肤损伤创面处的GM-CSF的表达显著高于S组(P<0.05);且P组和D组间比较,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组创面处的GM-CSF表达高于D组(P<0.05)。(2)病理学结果:术后第5天:间质内有肉芽组织形成。P2组:间质内有毛细血管,较多成纤维细胞,炎细胞减少。D2组:间质内少量成纤维细胞及炎细胞。S2组:间质内肉芽组织极少见,间质仅见少量成纤维细胞。术后第10天,P4组:表面鳞状上皮明显增生增厚,胶原纤维明显增多。D4组:表面鳞状上皮增厚,有呈梭形的胶原纤维。S4组:表面见鳞状上皮增生,另外可见胶原纤维及少量炎细胞浸润于间质内。(3)各实验组的创面愈合时间:对照组创面愈合的时间为(20.75±2.38)d;0.5%罗哌卡因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6.13±1.36)d;0.5%利多卡因组创面愈合时间为(18.25±1.67)d。P组较D组提前(2.13±1.73)d;D组较S组提前(2.50±1.78)d结论:局部浸润局麻药物可促进创面GM-CSF的表达有利于皮肤的愈合;罗哌卡因的作用优于利多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