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循环经济是20世纪90年代后期发达国家针对工业化进程中出现的资源与环境问题,探索和建立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我国农业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和环境压力,研究和运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农业生产,创新发展模式,转变增长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是当前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发展循环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论文旨在系统阐述循环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明确循环农业发展的基本原理和系统特征以及基本类型,重点从农户、乡村、园区、区域层次对循环农业模式进行系统分析,并进行案例实证研究,提出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思路和对策。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循环农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分析表明,循环农业是以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为核心的资源节约型农业,是以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的环境友好型农业,是以产业链延伸和产业升级为目标的高效农业,是以科技进步与管理优化为支撑的现代农业。循环农业的理论基础包括循环经济理论、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原理、生态位与生物互补原理、系统工程与整体效应原理、农业区位及地域分异原理、农业可持续发展原理。循环农业是一个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融为一体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具有显著的系统性和层次性特征。(2)农户庭院循环农业模式系统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农户庭院循环农业模式的空间结构、时间节律结构、食物链组合结构和产业结构与功能各具特色,且主要以沼气为纽带、重在强调生产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北方地区典型的“四位一体”农户庭院循环农业模式由种植、饲养、沼气亚系统和农户组成,典型案例中种植亚系统已经超过我国种植业人工辅助能产投比2.42的高产标准,达到4.44;系统总人工辅助能产投比为1.75。因地制宜建立不同的农户庭院循环农业模式前景广阔。(3)乡村层次循环农业模式系统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乡村层次循环农业模式一般包括庭院、村落、农业、经济、社会等五个层次的生态系统,主要发挥生产、生活、生态、旅游、教育、示范等功能,重视庭院小循环和全村大循环两个层次,强调生产与生活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在山东省淄博市西单村循环农业模式案例中,种植亚系统人工辅助能的产投比为1.89,总系统人工辅助能产投比为1.13。各地农村可以选择适合的乡村循环农业模式,以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4)园区系统循环农业模式系统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当前主要循环农业园区类型通常围绕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为核心,通过建立农、林、牧、副、渔多种产业协调综合发展的大农业结构,延长了农业生态系统的食物链,增加了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提高了生产力。济南市长清循环农业园区主要由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三大亚系统构成,形成了循环产业链。其中种植亚系统的人工辅助能产投比为1.91,全系统的人工辅助能产投比为1.2。该系统以加工产品输出为主,提高了系统的经济效益。(5)区域层次循环农业模式系统分析和实证研究表明,与其它层次循环农业模式相比,区域层次循环农业模式的结构更加复杂,更多的亚系统加入到系统中来,实现了种养加和能源开发等多种功能;其主要特征是强调种养加产业耦合与生态产业链建设。在山东省五莲县的县域循环农业模式案例中,种植亚系统的人工辅助能产投比为1.81,系统总人工辅助能的产投比为0.51。下一步应注重通过提高农产品输出,尤其是加工产品的输出来提高系统的能量产投比。(6)我国循环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表明,循环农业的发展关键要在发展目标、发展模式、技术体系和产业政策上实现转变。循环农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包括:节约型技术集成与推广应用,重点生态农业模式提升和创新,农村清洁生产和生态环境建设,生态补偿和技术补贴机制探索,循环农业教育与培训。当前,加快推进循环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包括:制定循环农业发展规划,加快构建循环农业技术体系,开展循环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加快制定循环农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循环农业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大宣传教育与树立循环农业发展理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