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独特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是认知自然的独特角度。它具有群体性、活态性、承继性、无形性与多元性的特征。中国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出台了法律法规,但是实施之后,收效并不明显。非物质文化遗产侵权案件仍然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颁布后,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呈现百家争鸣之景,但是鲜有人进行公法私法对比分析。本文运用实证分析法、文献研究法、社会调查法以及比较分析法,对我国“非遗”保护过程中产生的法律问题,提出对策建议。对比分析“非遗”公法保护和私法保护,从而找到一种适合中国当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体系建设之路。本文第一章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出发,着重对“非遗”概念产生发展和界定标准进行介绍。以此为基础,重点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探讨由此产生的社会关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发展中起到的作用。第二章分析谈论国际组织以及各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的探索,着重分析日本对“无形文化财”的保护模式以及立法现状。第三章,从国家立法与地方立法两个角度,分析当下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情况。总结收获的成效及立法不完善之处。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的必要性,且现阶段只有通过行政法特有机制才能行之有效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后一章从群集筛选,传承公开等方面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行政法保护的制度构建,从原生境的含义及其相关权利,来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背后的深层次文化基础和来源。从保护传承人及相关权利,权利人的保护角度。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对权利人保护的制度建设与完善,为了我国提供相关制度与配套办法,以及日后相关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