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伦理道德是人们追求幸福与自己利益时的行为规范和价值标准。它源自于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基础之上,是一个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和保证。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伦理道德也不同。苗族在历史上不断迁徙、定居的特殊经历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生产生活方式,使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伦理道德观。虽然其中有些内容对我们当今社会而言已经过时了,可苗族伦理道德中的尊老敬贤、乐于助人、热情好客、劳动意识、群体主义思想等苗族文化传统中的优秀部分,对于促进人的社会化过程和构建湘西苗族社区的社会和谐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对现代社会的伦理道德教育也具有借鉴和引导作用。苗族群众如何获得这些伦理道德知识?它们凭借什么、怎样对苗族群众发生影响的?它们又是怎样传承和延续的?对于没有文字的苗族而言,其在传承和延续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时,它只能选择各种非文字的传承方式,苗族古歌就是其中一种以口头传唱形式传承文化的方式。苗族古歌是苗族诗歌中的一种,它产生于原始社会末的部落时代,是研究苗族历史、伦理、宗教、哲学思想等民族文化的重要史料,有很高的文学和历史价值。在当前,各种民族文化生态系统都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苗族文化中的很多精华部分都被社会一体化的进程冲淡,然而苗族古歌在苗族社区中依然有很强的生命力,至今仍然被苗族人们广泛传唱着。苗族古歌何以为苗族人们所推崇,它有何作用和意义?它的内容怎样?在苗族社区中,它对人们究竟怎样产生影响?对苗族社会中苗族群众的尊老敬贤、乐于助人、热情好客、群体主义思想等伦理道德的获得有何意义?对苗族的文化传承、社会发展起着怎样的作用?这些都将是本文将要思考和探讨的。鉴于语言上的便利,本人对家乡所在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一些苗族村寨进行考察,并以龙井村作为一个考察点,对苗族古歌以及其内含的伦理道德进行研究。通过观察、访谈及相关的文本分析,探讨了苗族古歌在当地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分析了其如何对苗族社区中人们的伦理道德产生影响,怎样有助于实现苗族文化的传承。通过探讨苗族古歌是如何促使湘西苗族人们形成尊老敬贤、热情好客等伦理道德,在日常生活中怎样规范人们的行为,从而揭示出其蕴含的伦理道德教育功能。本研究共分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本文的研究缘起,相关概念的界定,已有研究的分析和评价,以及本文的研究取向及理论范式。第二部分,湘西苗族文化背景中苗族古歌的伦理道德概况及实地考察。本部分介绍了苗族的历史、文化,湘西苗族文化产生的背景,古歌的生成及在湘西苗族文化中的地位,分析了古歌中蕴含的伦理道德对湘西苗族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在对龙井村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阐述了苗族古歌在当地的流传类别、演唱形式、场合、传承情况等现状,重点分析了苗族古歌在当地社会中的地位及对人们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第三部分,湘西苗族古歌的伦理道德教育功能研究。这部分是文章的重点,从四个方面入手,分析了苗族古歌如何促使湘西苗族群众礼仪、劳动意识、集体主义思想等伦理道德的形成,从而探讨其教育价值。一、从苗族古歌中所蕴含的苗族历史及发展经历出发,论述了古歌对苗族人民酷爱自由、积极进取的道德教育。二、分析苗族古歌中崇尚礼仪的思想,论述了其对苗族社会中尊老敬贤、热情好客、乐于助人等良好伦理道德形成的意义。三、阐述了劳动在苗族古歌中的体现,分析了它如何影响苗族人民形成爱劳动、不怕劳动的观念和意识,以及如何传授人们获得一些劳动技能。四、对苗族古歌如何让苗族群众获得集体主义意识及思想进行了思考。第四部分,启示与反思。以古歌有助于苗族群众在社会中生存所必需的伦理道德规范和生存技能的获得入手,反思了教育的目的、本质及实现途径,对无文字民族的教育、文化传承进行了思考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