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互通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开行方案研究

来源 :北京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shanxiaoqq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对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提出严峻考验,而轨道交通凭借速度快、能力大、准时性的优势承担了大量居民出行流量。面对乘客日益多样化的出行需求,多层次的轨道交通运营体系也在随之构建,互联互通的网络化运营作为解决乘客出行中时间需求和直达需求的有效方式,成为研究热点。互联互通的网络化运营的一种模式为列车跨线运营,令出行OD在不同线路上的乘客无需中间站换乘即可实现直达。因此,本文结合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情况,针对互联互通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列车跨线运营的开行方案优化问题展开深入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列车开行方案组成内容及决定因素分析。根据网络化运营的特点,从客流需求、行车条件、经济因素三方面探讨互联互通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列车开行方案编制的影响因素。梳理网络化运营环境下列车开行方案的关键优化环节,提出本文优化模型的目标及约束条件。(2)互联互通网络化列车运营组织分析。对互联互通网络化运营的特点和内涵进行总结,指明列车和车站层面网络化运营的要求。从资源利用、服务水平提高、降低运营压力等角度论述网络化列车开行的必要性。以节约乘客出行时间为宗旨,通过探讨跨线客流与本线客流的关系、行车间隔与换乘时间的关系,确定跨线列车开行的实施条件。(3)互联互通网络化条件下列车开行方案优化分析。以“乘客出行时间最少、车底运用对数最少、列车走行公里数最少”为优化目标,提出互联互通网络化运营条件下城市轨道交通多方向跨线列车开行方案优化模型;结合客流的方向不均衡性,提出将列车空费成本作为模型效果评价指标之一。并设计遗传算法和模拟退火算法相结合的启发式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4)以重庆市轨道交通4号线和9号线的局部线网为实际案例,利用求解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及结果分析。将算法求得的最优方案与现有方案进行分析对比,总成本的优化率为2.1%;同时,综合对比其他几种运营方案,本文的优化方案也优于其他运营方案,能够有效减少乘客出行时间和企业运营成本,验证了本文模型的有效性。针对运营方和乘客的利益占比、线路通过能力、跨线交路折返站位置、跨线与本线列车开行比例这四个因素进行灵敏度分析,提高适应性,以期为今后网络化运营的实施提供建议。图31幅,表31个,参考文献74篇。
其他文献
据“Modern Plastics,2006,83(6):127”报道,Gharda化学品公司展示了一种以砜为基础的具有刚性链段的新型聚醚砜,该树脂玻璃化温度为265~270℃,连续使用温度可达220~230℃。这种牌号为G
机器人融入人类的正常生活,可以使人们更加独立。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总会发生一些意外,比如摔倒等,因此及时且专业地包扎伤口是非常重要的。然而,目前机械臂应用于包扎护理任务
本文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采用消能减震新技术的潮汕星河大厦进行了模态分析、瞬态动力有限元分析.该工程的消能部件采用复合型铅粘弹性阻尼器.在确定了复合型铅粘弹性
“面子”与“里子”王家卫导演的电影《一代宗师》里有句台词说:“人这辈子,有的人活成了面子,有的人成了里子,能耐是其次的。”套用这个说法,在学术圈里,人们往往只盯着光鲜亮丽的
利用辐射引发的界面反应来改善聚丙烯/低密度聚乙烯(PP/LDPE)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研究了多官能团单体三聚异氰酸三烯丙酯(TAIC)、三羟甲基丙烷三甲基丙烯酸酯(TMPTMA)对PP/LDPE共混体
我曾在美国西北大学的法学院度过了自己攻读法学博士的第一年生涯,那一年的生活可以用“暗无天日”四个字来形容。第一年课程结束后,我从芝加哥转战到纽约,先是于2011年暑假在纽
同其他类型的地面移动机器人相比,双足机器人具有更好的运动能力,是服务机器人理想的载体,也是最容易融入人们日常生活的机器人类型。准被动双足机器人因低能耗、步态柔顺、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的快速发展和系统内客流的急剧增加,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进入到高密度行车阶段,在线运行的列车不断增多,运营时段列车故障的几率也随之增大。正线列车发生故障后,如若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可能造成线路上大量列车晚点延误,大批乘客滞留站台,影响线路的行车组织与沿线乘客的正常出行。因此根据实际线路条件和运营条件,明确列车故障救援的组织过程,设计并选择合适的列车故障救援方案,使故障列车尽快退出正线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教学水平逐渐提升,校企合作模式受到教育界重点关注.在教学改革背景下,学校应积极和企业合作,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提高大学英语教
中日历史文化关系的主要中介所谓汉文学,是指用汉字书写的诗文和典籍,包括历史上在日本翻刻出版、数量浩瀚的“和刻本”。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在历史上主要是以汉文学的传播为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