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寄宿制学校建设有效改善了部分贫困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提升了义务教育的学校规模,对保证贫困地区学龄儿童的义务教育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现实中,农村寄宿制学校存在许多问题,如低龄寄宿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特别是中西部农村的寄宿制学校住宿条件较差、缺少专业人士介入等,使得学生长期处于一种缺乏家庭呵护和与家人少有情感交流的成长环境中。刻板和封闭校园生活,让这些孩子的情感社会化、家庭亲子关系、内心的安全等方面均出现诸多隐患与问题。本文在查找中外对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管理及其对小学生的影响的有关文献研究的基础上,以贫困旱区的G镇寄宿制小学为例,对寄宿制管理模式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如何采取社工介入等问题进行研究,并运用社会化理论、微观权力技术理论进行解释。G镇是位于我国东北部干旱地区的贫困镇,下辖各村没有村小或教学点,仅在G镇中心办了一所包括幼儿园在内的中心小学,因大多数学生离家很远,学校采取学生寄宿学校的方式。本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该校学生生活和学习状况进行了有针对性地调查。通过数据,我们了解该群体的基本情况,利用深度访谈,我们了解G镇寄宿制小学的管理模式的特点以及该校学生对学校生活的感受。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寄宿制管理模式对小学生成长的影响。研究发现G镇寄宿制小学的日常管理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身体、心理方面的管控都十分严格,并对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一定负面影响。对此,本研究提出了基于社会支持角度的社工介入具体实施路径。与教育制度改革相比,社会工作可以发挥更加富有针对性的作用:社工不仅可以为学生带来情感慰藉,还可以系统地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念,根据学生的成长需要,链接社会、学校和家庭多方力量。通过专业的社会工作介入,可以更好的改善教育环境,给予孩子们在学校、老师、父母之外的社会支持。希望通过我们的研究,对提高农村寄宿制小学管理水平,为小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借鉴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