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江南城市审美意象研究

被引量 : 22次 | 上传用户:zlqf7572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城市规模扩大了,城市形象改善了,城市经济繁荣了,然而城市问题也日趋严重了,江南城市也同样是如此。因此,从城市审美意象的角度出发,思考如何解决城市问题和建设美好的当代江南城市,成为美学研究的新课题。科学、全面的构建和分析“当代江南城市审美意象”,不但可以总结当代江南城市的发展状况和审美经验,还能够从美学视角探寻其自然环境破坏、文脉断裂、市民归属感下降等诸多城市问题的解决之道,并为江南城市的个性定位与发展提供美学理论的支持。鉴于研究对象的特征,本文采用了理论分析与城市发展实践相结合;当代意识与历史传统相统一;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作为适当补充的跨学科综合性研究方法,力图解决三大问题,即当代江南城市应该呈现出怎样的审美意象特征;当代江南城市凸显的系列城市问题,从美学视角应如何应对;美学视域下当代江南城市群及单体江南城市的个性定位与发展路径是什么。本文主体部分分为五个章节,从“江南城市审美意象体系”的构建、“江南城市自然环境审美意象”、“江南城市人文景观审美意象”、“江南城市生活空间审美意象”和“江南城市审美意象与城市个性”等方面展开具体研究。“江南城市审美意象体系”的建构是本文理论架构的基础。本文采用视域融合的方法,以美学视角为基础同时兼顾地理、政治、经济的标准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就是当代“江南地区”的主要范围。因此,本文所探讨的当代江南城市即是指代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城市群。在后现代反人类中心主义的生态发展观、解构主义的文脉发展观、参与性的市民发展观和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个性发展观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对当代江南城市凸显的城市问题的梳理与分析,本文构建起了“当代江南城市审美意象体系”。这一体系从广度模式上包含江南城市自然环境审美意象、人文景观审美意象、生活空间审美意象三大要素。从深度模式上则包括审美符号、审美形象和审美意蕴三个层面。本文的主体部分融合了广度与深度模式,遵循“思”——“言、象、意”——“行”的逻辑顺序对自然环境、人文景观、生活空间三大审美意象展开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当代江南城市个性问题展开探讨。自然环境审美意象是当代江南城市审美意象的重要维度。在前现代性语境中,江南城市的传统自然价值观可以总结为“山水以明道”,而现代性语境下的江南城市秉持的则是一种“自然的祛魅观”,后现代性语境下的江南城市必须走上自然的“返魅之路”,才能保持江南之所以为“江南”的特性所在。当代江南城市自然环境审美意象的审美符号层面是丰富多彩的,通过对其典型代表:灵动的水、秀美的山、明艳的花、朦胧的月的分析,可以发现江南自然环境充满着灵秀和动感之美,表征着一种幽雅、含蓄和自由的魅力。自然环境审美意象的审美形象层面是对构建当代江南“山水园林城市”的期盼,而“诗意”的审美符号和“山水园林城市”的审美形象之下所蕴含的审美意蕴层面则可以归纳为“天人合一”。在具体的城市建设实践中尊重自然的肌理、保持生态的完整、改变市民行为的方式等是达成深生态主义,实现自然返魅,优化当代江南城市自然环境审美意象的重要途径。人文景观审美意象体现着江南城市文脉的传承与创新。本文所研究的江南城市人文景观是指城市中固化的景观群落,是以建筑为核心的城市物质性的书写,实用性与审美性兼备,体现着地域性的审美特点,是流动的城市历史的固化表征。当代江南城市人文景观审美意象的符号层面可以从历史古迹、仿古景观、现代建筑和城市小品四种典型符号入手。通过审美符号层面的研究,可以发现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的互动关系,彰显出了一座城市文脉的生生不息。因此,实现人文景观的科学保育与打造,才能构建起“拼贴城市”的审美形象,并促进城市文脉的发展,达成“古今交融”的人文景观审美意蕴。江南城市生活空间审美意象更倾向于一种“城市主体参与性审美活动”的范畴。因为,城市的生活空间既是客观存在的物质形态,也是市民融入空间性景观环境之中审美感知和实践的产物。“生活空间”自身独特的美学价值体现在其蕴含的“场所精神”之中,与“脱域的审美救赎”、“生命的审美印记”以及“情感的审美维系”密切相关。通过对住宅、街巷、干道、广场四个层层扩大的当代江南城市生活空间审美符号的分析,可以发现,市民在空间中的生活状况、生活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空间本身是否能够实现“有意味的空间感”,从而成为市民生活的舞台和审美的对象。因此,想要实现当代江南城市生活空间的优化,就必须从市民的生活入手,重视市民对生活空间的情感需求,尊重市民生活空间审美实践的权利,提升其呵护生活空间的意识与修养,从而建立起人居城市的审美形象,揭示出诗意栖居的生活空间审美意蕴,促成“从宜居到乐居”的江南城市生活空间的新发展。江南城市个性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城市审美个性的问题,不同的审美特征塑造了城市千差万别的个性特点,而鲜明的城市个性又带给城市居民和旅游者迥然不同的审美体验。在“个性与共性”、“熟悉与陌生”这两组概念的辨析中,可以找寻到当代江南城市个性逐渐消解的美学原因。城市的审美个性存在着内与外、主与次、稳与变的综合性特征,正是在这多种特征的共同作用下,一座城市才会呈现出丰富多彩的审美面貌。而对自然环境、人文景观和生活空间的分析则从城市与自然,城市与文化,城市与生活的角度切入了城市审美个性构成的探讨。当然,这三者也并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彼此融合,彼此影响,共同构成了城市审美个性的主要维度。通过区域对比,考察江南城市群与同样代表当代中国城市审美特点的巴蜀、岭南、燕赵地区城市群的差异,可以发现江南城市群应该是人们在一片秀山媚水之中,在地域文化的绵延与由来已久的审美意识的传承之下,在随和、亲近的生活空间里展开诗意生活的城市群落。而作为整体形态出现的江南城市群与其他地域城市群相互区别的个性所在也正是江南城市群的共性特征。江南城市群内部的城市之间也存在着城市审美个性的差别,本文发放了问卷1400份,使用社会学统计软件对大样本一手数据进行分析,从而使用定性为主,定量为辅的方法对南京都市圈进行纵横聚焦的审美意象分析,为单体性的当代江南城市审美个性的定位提供了思路和借鉴。城市美学的研究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其中城市审美意象的系统分析更是少有涉及。本文的创新点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其一,将“城市美学”理论与“意象”理论相融合,明确的从城市审美意象的角度开展对当代江南城市的分析。诠释了“城市审美意象”这一概念的广度与深度模式。在此基础上,从当代江南城市的发展现状入手,结合“江南文化”的研究成果,构建起了科学、全面的“当代江南城市审美意象体系”,完善了城市审美意象研究的理论框架。其二,从美学视角出发,针对城市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思路与策略。面对当代江南城市所凸显的“自然环境恶化”、“地域文脉断裂”、“市民归属感丧失”等问题,本文从“自然环境审美意象”、“人文景观审美意象”和“生活空间审美意象”的维度入手,从审美符号、审美形象和审美意蕴的层面探讨了具体城市问题的解决之道,促进了城市美学理论与城市建设实践的结合。其三,从审美意象角度探寻当代江南城市个性定位与彰显的途径。本文从审美意象的角度切入江南城市个性的分析,确立了当代江南城市群和典型单体江南城市的审美个性,从理论上厘清了城市审美特征与城市个性的关系,从实践上有利于解决江南城市特征雷同,个性消解的现实问题。其四,本文将江南城市审美意象的发展历程放在前现代性、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语境中加以思考,首次梳理和总结出了江南城市审美意象从“初身份”、“去身份”、“无身份”到“再身份”的发展轨迹。而在对当代江南城市审美意象的研究中,则将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相关理论引入分析的过程,使得本文的研究基于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力图做到生活与艺术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促进城市美学理论和江南城市建设实践的新发展。
其他文献
背景:胃酸、胃蛋白酶、药物、食物及应激等因素常导致胃粘膜上皮损伤,高效的胃粘膜上皮修复对维持胃粘膜上皮的结构和功能十分重要,胃粘膜上皮修复是以粘膜细胞增殖和迁移为基
讨论话题:国内医药连锁企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跨区域连锁,包括跨地市连锁、跨省连锁。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已然满足不了企业的规模扩张胃口了,更
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与肿瘤侵袭转移密切相关.虽然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HGF)已被证实为肿瘤EMT的主要诱导剂,但是HGF
目的: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全球性的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多由于幽门螺杆菌(HP)感染、饮食因素、情绪应激或不良精神刺激等因素导致胃酸分泌过多、胃蛋白酶消化自身胃壁,致使胃黏膜
<正>对于校长自我管理方面的研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研究了校长自我管理的内涵、校长自我管理的现实意义等,并着重提出了校长如何进行自我管理的对策和建
<正>卵巢癌的发病率低于子宫颈癌和子宫内膜癌,居妇科恶性肿瘤第3位,但病死率却超过前两者之和,居妇科癌症之首。这主要是因为卵巢癌发病早期没有明显临床症状且进展迅速,就
煤层气水平井多采用裸眼完井方式,在煤层中进尺多,增大煤层中渗流面积,更利于煤层气解析,提高产气量。水平井产液量、产气量和煤粉产量都要高于采用常规压裂的直井。中联煤层
本文通过分析城市可持续雨水系统,以太原市某区域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以期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借鉴。
目的本研究通过检测盆腔肿块性质待查患者血清人附睾蛋白4(HE4)和糖链抗原125(CA125)的水平并计算卵巢癌的风险评估模型(ROMA)指数,分析其在卵巢癌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
我国西部云南、四川等地受断裂活动影响,中级尺度(用地震震级,如Ms≧5.5)以上的地震几乎年年都有发生,因此如何快速识别活动断裂构造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